第246章 246为公主提前试过驸马的功夫了(2 / 4)
隶、浙江、福建这四个地全都没有海军了。
马船主要是为土司和属国进贡使者乘坐到西南地区,快船是为了水师支援用的,都是南京附近卫所的兵负责,隶属于兵部。
朱元璋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教导过王布犁,少年太得志,容易栽跟头。
故而朝廷往北运粮,多是要在风平浪静处改为陆运,船只平安经过黄河段,再装上船运往边境。”
薛祥说的很符合实际的情况,这种危险的因素直到清朝开凿中运河段,彻底结束了漕运借黄河行运的时代,并且建成黄、淮、运交汇枢纽,缓和河面比降,减轻浊流灌运。
“尤其是冬天河道封冻,对于水上运输影响极大,冬季的黄淮之间天寒地冻,河流封冻期足有三个多月,与此相应,舟卒亦还营,至春复集,名曰放冻。
元朝为保障大都供应,除了例行海运之外,又开通会通河,使内河航运的线路由东南西北向转变成南北向。
供应目的地的大幅度北移,不仅使运输距离加长,更在无形中延长了冬季封冻的日期。”
朱元璋也知道,相比于风险性更高的海运,他还是愿意相信漕运的。
只不过大明的政治重心在江南,向北方运粮的压力不如永乐迁都后的压力大。
对于漕运也就那样,在河面封冻之前,把粮饷运到北方就行。
再加上徐达几次从山西迁徙人员到华北地区,朱元璋相信再过几年,朝廷供应北方粮饷的压力就会小上许多。
如今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老朱缺乏的不是粮食,而是钱币,但他就是没有,也找不到什么铜矿。
为了发行纸钞代替铜钱,就下令不让金银在市场上流通。
老朱对粮食的储备还是非常满意的,可一提到银子储备,就失望万分,同后面张居正是一个发愁的模板。
“若是想要漕运更加便利,还需要修缮黄河?”
“对。”
听着薛祥肯定的回答,朱元璋倒是不着急了。
元朝就随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旧历。
他目前还真就没有修缮黄河的心思。
按照惯例,黄河哪年不闹灾啊?
最为重要的是,朱元璋也没有寻到什么治河能臣。
若是随便派人修河,那就是劳民伤财,最终走向同大元并没有什么不同。
“陛下,修缮黄河从来不是一件小事,此事需要从长计议啊!”
工部尚书薛祥赶忙劝谏了一句:
“与其修缮黄河,咱还不如修一修运河,至少能够积累经验,还能解决一些困难,黄河没有把握就不要轻动。
否则一旦下一场大雨,就容易把黄河给冲破,水淹各地。”
所以中国人是喜欢中庸的,相比于掀屋顶,开个窗户他们还是更容易接受,并且还要反过头来劝你也接受。
“修缮黄河朕目前是没有想法,黄河刚刚改道几年,还没有稳定,一旦乱动,就容易出现更大的差错。”
朱元璋也没想着修缮黄河,只不过他的话让薛祥误会了。
修理黄河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什么都没有准备,最终结果能有个好?
薛祥顿时松了口气。
毕竟按照天子的性子,陛下一旦提起此事,心中就有了打算,寻常人很难把他给拉回来的。
看样子陛下是真的想要修一修运河,也算是为覆灭北元做好粮草等后勤工作。
“薛祥,你差人把运河上的所有漕船都要用编号标记好,官府做好登记,尤其是官船,以后民船上面也要做好序号标记,避免出现问题找不到船主人。”
朱元璋吩咐了一句,便让薛祥下去办了。
这招还是从王布犁给市场画摊位排序标号学来的,这样更好统计数据。
因为明初对于这些船只都没有统计造册的行为,而且黄册这个事情,朱元璋也不过是小规模试验,并没有开搞。
没有百万漕工依靠运河吃饭,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蝇营狗苟。
现如今淋尖踢斗的现象百姓也有接触过,但是靠河吃饭后,光是造船搞木料就有许多营私舞弊的空间。
随着制度荒废,到了大明中叶后,缺银造船和缺船载运的情况异常尖锐和突出,直接导致北京和北边粮食供给的匮乏,对于大明的统治更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更何况东南的漕粮是专门供给京师贵族,官僚以及京师边卫军的消费,为了将这些粮食无偿的调拨到京师地区,大明官府规定粮户在交纳漕粮的时候还必须承担运粮的任务。
换句话说,粮户必须缴纳苛重的运费,受到各级官府的搜刮掠夺。
长久下去,一旦朝廷运转出现困难,漕运这种行为,自然就到了崩溃的地步。
“标儿,你说这个漕运一旦实行,咱们怎么收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