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95章 贴面礼!(1 / 2)

加入书签

“咦?赵教授好像在尝试通过导管进入,微弱改变静脉的走形。”

“静脉改道?!”

腔静脉入径,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案例验证。

即使有论文,但也是各自尝试,没有形成标准化,对于细节之处也是语焉不详。

赵原在手术过程中,并没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

不过,他采取的手段灵活变化,展现出了一个外科医生的胆魄与睿智。

为什么这个入路没有被普及?

因为存在太多的变数,没有其他入路来的直接。

大家开始聚精会神地研究赵原的操作。

年轻的医生们对介入手术一知半解,但还是看得很投入。

尽管看不懂,但他们从赵原那稳定的操作感受到了,气场上的压迫。

介入科的医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与顶尖高手的差距了。

介入科的兴起跟材料和辅助设备密不可分。

当科技遇到瓶颈,终究还是要回归医生个人实力。

划皮包手术没什么难度吧,但不同的医生做,还是有差距的。

有的医生划一个皮包,就感染一个,然后,必须要用大量的抗炎药,用科技与狠活来弥补技术的不足。

但有的医生划皮包,根本不存在感染。

日积月累,靠着科技与狠活的医生,手术质量越来越差;

技术在线的医生,已经开始考虑怎么化皮包,安全无痛更加快捷。

技术很重要。

技术好了,在医疗系统可以横着走。

介入科这几年这么吃香,主要是科技进步的红利

一些本来技术还可以,但又算不上特别拔尖的医生,转入这个科室,然后成了名家。

而那些专注于传统手术的医生,因为错过了选择的机会,而变得暗淡了。

所以介入科的医生其实内心特别敬重技术扎实的外科医生。

赵原对心脏手术的理解,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境界。

什么方法都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

成年人健康的心脏每天大约跳动100,000次,每分钟供血量大约5升,每小时接近300升。

心脏由四个“房间”组成,上面的是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的是左心室和右心室。

心脏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其本身和全身各器官提供含有丰富“氧料”的血液。

血液在心脏的四个“房间”流动,有“四扇门”,称之为“心脏瓣膜”,控制血液流向,四个瓣膜分别是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

在心脏射血的时候,心脏瓣膜这扇门打开,让血液按照固定的方向流动;同时,这扇门在心跳间隙关闭,保证血液不会回流。

任何影响瓣膜正常开合的情况,都会给心脏带来负担,心脏无法有效的将血液输送到身体最需要的地方去。

主动脉瓣位于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控制射入主动脉的血液不会回流到左心室。

主动脉是最主要的大血管,左心室的血液通过主动脉到达全身。

患者有严重瓣膜反流,另外主动脉瓣狭窄。

如今赵

原需要用介入的手法,将人工的瓣膜植入其内,取代病人自身残缺的瓣膜。

当入口打开的时候,很多人都松了口气。

这种方法只要选对了通道,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

介入科的专家发现不对劲之处,“赵教授采用的器械、支架好像都是国产的。”

胸心外科专家也发现端倪,“器械和支架跟常规的不一样。应该是他自己做了改良和设计。”

“果然厉害。”

尽管大家都知道器械都是进口的更好,但看到主刀用自己设计或者改造的器材,会更加地钦佩。

不是所有的外科医生都有能力改造器械的!

外科医生在针对不同的病人会将器械进行调整和改造。

这个过程足以看出医生的灵活与自信。

必须要建立在深厚的解剖知识,以及对器械功能的理解。

从介入通道创新,再到器械的改良,赵原用一台手术征服了很多人。

原本的怀疑消失不见。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看似很难的手术,在打通关键环节,变得极为流畅。

原本开胸可能要做四五个小时,如今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

时间缩短,也是对病人的保护!

赵原终于做完最后一个步骤,轻松地说道,“大家辛苦了。”

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原本紧脏的情绪和压力,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过程中彻底消失,取而代之,是成功的喜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