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春和不和(1 / 2)
第43章春和不和
春和殿内,听着朱允炆那略带笑声的话,朱高炽只觉得汗流浃背,耳边只剩下了自己的心跳声。
此刻的他只后悔自己没和朱高煦谈论考校的事情,如果谈论了,那他现在也不至于毫无对策。
只是这样的想法仅是一闪而过,因为几个呼吸后朱高炽便转身作揖,一脸惭愧:
“不瞒殿下,臣弟也是刚刚知道高煦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可否让臣弟凑近阅览?”
“炽弟请便。”朱允炆谈笑抬手,示意朱高炽可以往前去一些。
朱高炽见状,回礼之后便上前凑近看起了自家弟弟所写的这篇《削藩论》。
不得不说,这篇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写得有理有据,不仅满足了朱元璋想要塞王守边的想法,还根据汉代的推恩令来将藩王手中兵权一点点的分拨抽离。
作为一个王子,朱高炽很清楚大明的藩王制度与历朝历代皆不相同。
大明的藩王没有封国土地,因此汉代推恩令不能硬套在大明身上。
不过经过朱高煦这么一改,那一些子嗣较多的藩王,恐怕只需要两代人,便能将兵权削弱到极致。
像燕王府这种只有三个王子的藩王,顶多就是三代人的时间,燕王能直辖的兵马便不足千人。
“看过了,皇爷爷觉得高煦的办法很好,想法倒是与你不太相同。”
“这是自然。”朱高炽走到书桌一侧,旁边的太监也端来了椅子让他坐下。
“那就多谢炽弟了。”朱允炆十分高兴,同时也起身道:
“这件事情事关国体,请炽弟现在就走一趟吧。”
“这篇文章虽好,但始终速度太慢,高煦还是有些瞻前顾后。”
“如何……”
如果朱高炽自己是皇帝,恐怕也会乐于采纳这个办法。
“这……好,那臣弟现在就去办事,请殿下静待佳音。”朱高炽早已不想在这里继续待下去,眼看有了机会,自然没有放过。
这样的一顶帽子,朱高炽可有些背不动,但他又不能直接否认,因此只能想办法把朱允炆拉下水。
他年轻气盛,自然是不愿意花费几十、上百年时间来实施这样缓慢的办法。
“原来如此……”朱允炆笑容一僵,显然朱高炽的话让他不是很满意。
“高煦既然有这等能力,那自然要为国朝出力,不管成与不成,都需要先做过之后再说。”
“太孙不用担心,我稍后出宫便派人去询问他。”
说到此处,黄子澄不免为朱高炽说起了话: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朱允炆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而身着正四品补服的黄子澄也从偏殿走出,来到了朱允炆身旁。
朱允炆盯着朱高炽的背影,头也不回的询问,而在他身旁的黄子澄也略皱眉头的回应:
“大体瞧不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按照下面人的消息,燕嫡长子炽说的并无纰漏。”
作为相伴一年有余的伴读,朱高炽很清楚朱允炆想要的是什么。
原本以为朱高煦突然变得性格是朱棣在后面安排,现在看来倒也不一定。
等到第四代,那恐怕连百余名护卫都凑不齐。
朱允炆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说了朱高炽的想法与朱元璋不同。
知道了朱允炆想听什么话后,朱高炽自然捡着他想听的话来说。
只是朱高炽很清楚,这个办法只能让朱元璋高兴,而不能让朱允炆高兴。
眼看鱼儿上钩,朱高炽以退为进的抬手作揖:“不瞒皇太孙,我半年前与高煦吵了一架,之后他便搬去了军营,至今日我才前往府军前卫与其和解。”
“这几个月,高煦进步很快,炽弟可有感觉到什么异样?”
朱允炆不相信曾经那么莽撞的朱高煦会突然开窍,他一直怀疑这篇削藩论是朱高炽或者朱棣指使朱高煦所写,为的就是把时间往后拖。
只是可惜,朱棣这么多年来并未犯下什么不法的事情,甚至对北平百姓,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的兵卒也体恤有加。
“皇爷爷看过了吗?”朱高炽明知故问,他很清楚朱允炆不喜欢这种文章,因此能让他挂在这里的只有朱元璋。
可以说,这是妥妥的明代版推恩令,很适合大明的国情。
朱高炽的话说出后,朱允炆果然上钩,转身坐回椅子上,语气平淡:
“话虽如此,但一味的追求稳妥也不行。”
他回到了春和殿,黄子澄也一路跟随。
“太孙哪里的话。”朱高炽不假思索的回应,并作揖补充道:
果然,在听到朱高炽的结论后,朱允炆脸上的笑意更甚,不过这次的笑意没有了那种让人寒芒在背的感觉。
他侧头看向那《削藩论》,摇头叹气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