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家里家外(1 / 2)
外院也叫前院,是一片夯实的土地,在屋子的前方,前院正中间有一棵稠密的花椒树。
左边有一个石磨,右边是围起来的菜地,西南角落处有一个简陋的木头棚子,是牲口棚,不过里面没有牲口,现在放着一些锄头,镰刀等工具。
院门在东南,大概15米宽,门头也不高,只有18米,高点的人出门都得弯腰。
院门旁边也有一个木棚子,里面放着很多煤,人们做饭用的是煤和土混起来的煤泥,很耐烧。
这个地方不缺煤,村子里就有一个小煤坑,8分钱一斤,村子里的人可以随便挖,多余的煤大队长还会组织人手去换粮食。
双龙村的地势高低起伏不定,有点像丘陵,土地也是一块块梯田,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高一处,低一处,错落有致。
这里没有大山,只有一些高高低低的黄土坡,所以人们做饭也不用柴火,冬天烧炕会用一些玉米杆,玉米棒之类的。
也有人家用煤,不过煤燃烧不完全会产生一氧化碳,比较危险,所以大部分人家不会使用。
而且这里的特色是高门槛,不管是大门还是家里的门口,都留着高高的门槛,张维芳不适应,出门的时候还差点绊倒。
大门外有三个台阶,下了台阶就是平坦的马路。
门口右侧有一处水井,是她家和左侧两家邻居共同打造的,三家一起使用。
水井右前方不远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黑枣树,树下围着一圈石头,周围邻居都坐在石头上乘凉。
看到张维芳出来,张家本家的一个大嫂就热情地招呼她:
“维芳,你好点了没?过来坐会。”
张维芳赶紧走了过去,称呼了一声:
“如意嫂子,我好了。”
如意嫂子叫张如意,只有25岁,瘦高个,满面红光,是干活的好手,她老公张存锁和张维芳同辈,如意嫂子家在她家西面,两家只有一墙之隔,关系十分亲近。
张维芳坐在大树下,听着邻居们东拉西扯,谈天说地,她也顺便听了不少八卦。
夏夜,偶尔吹来的晚风赶走了人们一天的疲惫,大约8点多,大家就陆续散场了,张维芳也回了家。
回家后,张维芳舀了点热水洗漱了一下才去休息。
一家人共用一个搪瓷盆,洗脸洗脚都得轮流来,好在张维芳刚毕业,把学校住宿的那一套都带了回来,也避免了她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厨房灶台的灶口旁挖了一个洞,里面安置着一个陶瓷缸,每次做饭的热量刚好能把旁边陶瓷缸里的水加热,所以每天使用热水很方便。
张巧纳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所以家里每个人都收拾得很干净,就算缺水不能经常洗澡,每天也必须洗脸洗脚。
牙刷牙膏也是奢侈品,所以,家里只有张维芳和张维仁使用。
对这里的一切,张维芳都还算满意,虽然吃的不好,只是一些粗糙的玉米窝头,但住处干净又清凉,家里人也不错,让她感觉生活很安逸。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灯红酒绿,简单的村庄,远眺能看到连绵的青山,抬头能看见成群的白云。
双龙村是个很大的村子,人口有2000多人,是整个乐安县人口最多的村庄。
全村共有10个小队,每个小队都有一个小队长带领大家干农活,村里人踏实肯干,地里收成还不错,所以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好。
唯一不太好的就是村子里缺水,村里没有河流,家家户户都靠水井吃水,下雨时,水井可以储存一些水,大家靠天吃水,庄稼也靠老天浇灌。
最近两年,天气持续干旱,几乎不下雨,地里的庄稼也都旱死了,家家户户都得靠野菜度日,生活过得很艰辛。
大队长吴大海去公社找领导汇报情况,才知道其他地方的旱灾更严重,很多地方都饿死了人。
作为党员,吴大海一向有刻苦精神,他带领着队员们挖煤,然后用牲口驮着煤去了40公里外的石头公社换粮食。
村子里细嫩的榆树皮也被大家剥了下来,做成了榆皮面,虽然口感不好,但村子里没饿死过人。
总之,在大队长的带领下,双龙村的生活还算不错,队员们也对大队长十分信服,大家可以说是安居乐业了。
临睡觉之前,张维芳跟着张维双去了一趟厕所,典型的旱厕加上夏日里的各种蚊虫,极大的考验了张维芳的耐心,她差点吐出来。
厕所在大街外面,专门挖了一排小窑洞,作为每家每户的厕所,可想而知那个味道,反正张维芳没有信心再去第二次。
晚上睡觉,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尿桶,第二天一早再倒掉,让张维芳舒服了不少。
姐妹三个躺在光秃秃的炕上,炕上铺着一块芦苇编织的席子和一块绿色带着牡丹花的油布。
家里穷的根本买不起褥子,姐妹三人就睡在油布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