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进士的选拔(1 / 1)
经过十几天的准备,此次恩科的会试便在贡院当中如期举行。
而会试的考试时间是三科,一共九天时间。在这九天里,这些参加科举应试的举子们,无论是吃喝拉撒都要在号房里。只要不交卷,就算是里面着了火,号房的门也是不开。
而考试的题目,赵穆作为主考官也看过。这次的会试应考,一个是基础的“经义”和“史书”,这些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只是考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只要是能过了乡试那一关的,对于这些人都没有什么难度。
而决定是否能高中的,便是第三道试题,也就是重中之重的“时事策论”。
这篇文章写的好坏,就看这些举子们个人的能力了。亦或者是看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了。
这也是非八股文制度的一个坏处。有的时候能不能高中,不仅仅看你的水平怎样,还要看你的策论水平,政治诉求能不能和考官一致。
第九天头晌,便有人陆续开始交卷了。
凡是写卷子的时候,有暗语的,基本上就是各位阅卷官们的亲支近派。这些卷子们,他们会特地挑出来,之后再审阅。
不但充斥着投降派的风气,甚至就差给人跪下磕两个了。
赵穆见到苏轼走后,赵穆问道:“陛下,苏大人的才情举世无双。您把他支走了,陛下和微臣怕是要看一夜。”
经过几天的筛查,赵穆和苏轼便将此次“有希望”中榜的卷子,递到了哲宗的面前。
尽管大宋的科举考试不像八股文那样禁锢思想,但如果卷子写的不如赵穆的意,赵穆也是直接给他落榜。
这次他们筛出来了一百多份能登进士科的试卷。虽然和哲宗规定的三百人的名额差很多,但赵穆又仔细晒了一遍,甚至那些一开始被作废的卷子他也细致的读了读。大部分人的策论,要么就是跟赵穆拧着来的,要么就是写的狗屁不通。最终只收下了一百多份,还算勉强合格的。
这些筛过去以后,就是一些有“暗语”的。这个算是科举考试当中的一个潜规则。
还有一些虽然没有明说赵穆的不是,而是借题发挥,说臣子军权过大如何如何,要重蹈五代的覆辙什么的。
因为是恩科,许多读书人都没有准备。因此导致参加此次会试的人不算很多。只有几千人。
还有些人对赵穆北伐辽国的事情提出了批评。虽然仗打赢了,但是他们非得展现一下自己的聪明,展现一下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现一下自己的愤世嫉俗,展现一下自己的“人间清醒”。
其次就是落笔上,面对一些字必须缺笔避讳的。比如大宋历代皇帝的名字。要么不写这字,如果真的必须写这个字的话,也必须缺笔以示恭敬。还有就是有些字你必须写小一点。诸如自己的名字,或者是自称的“臣”“民”。
有这个暗语,只是多给一些品评阅卷的机会罢了。不像其他人,只要不符合考官们的标准,直接作废。
虽然有三百个进士名额,但也不代表这三百人就一定会招满,因为能不能成为进士还要看各位考官们的眼光,看看他的文章才学,甚至是运气,态度够不够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