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5章 我对做官没兴趣(6k)(2 / 2)

加入书签

话。

“马兄休怪,最近州里事烦,我没办法同路”

“岂敢,岂敢”

马报国拿好手令,顶着烈日离开府衙。

武松望着他离去背影,小声对杨长建议:“三郎何必与他多言?居然敢在你面前耀武扬威,也该像对付两个宦官那样,把他送去矿上卖苦力。”

“那俩宦官口气嚣张,送去山里挖矿咎由自取,但马报国是沁州的恩人,我做不出那样事来”

“那就真让他调走?驻扎绵山那五千步骑,是从梁山跟来的老兄弟,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拿一万义胜军也不换.”

“二哥不用担心,他一个兵也带不走。”

“那你.”

面对武松的疑惑,杨长指着案上宣纸,意味深长说道:“萧兄刚才写的手令,连个印章都没加盖,你认为林教头会认?”

“嘶原来”

“即便真加盖了州衙印章,林教头则会以不是兵马总管印而拒绝,或者只认我的笔迹等等理由,总之让马报国来回跑腿。”

“你不会和林教头早就”

看到武松终于悟了,杨长则拍着他手臂笑道:“我早料到他会来,故意把兵马调到绵山避暑,其实铜山也能避暑,但不如绵山路途遥远。”

“你这脑子,做文官也好使。”武松苦涩一笑,随即提醒道:“即便能来回折腾,但总有一天要面对,三郎不是打算累死他?这比挖矿下场还惨.”

“自然不是。”

杨长摇头解释道:“谭稹任上发生失地之事,虽然与他没多少关系,但是按朝廷的一贯作风,应该很快会换掉他,只要宣抚使换成他人,马报国使命不就没了?”

“若新宣抚使揪住不放?三郎打算如何处之?直接举事宣布造反?”

“上策招揽马报国,让其为我们虚以委蛇;中策即招揽失败送去矿上,继续对宣抚司冷处理;下策才是举事造反”

“造反是下策?此时河东各州兵马,都调去了代州、真定,沁州两万兵可南下夺去潞州,刘唐已是平阳义胜军统领之一,麾下也有两千人可以举旗响应,再加上时迁在地方上煽动,拿下平阳易如反掌,届时咱们就有三州之地,治下百姓数十万人.”

“我有别的考虑。”

武松说得滔滔不绝,却被杨长义正言辞打断。

只见他抬头望着太阳,自言自语说道:“粘罕动手只是开始,金人侵宋已成定局,我若此时揭竿而起,岂不成了助金帮凶?”

“天下乱一点,不是好取势?”

“沁州地处太行腹地,金人南下必从太原至此,然后南下渡黄河、围汴京,我们需要宋军减轻压力,然后通过对抗金军做大做强。”

“哦”

武松挠了挠头,喃喃回应道:“二哥不懂这些,但听得很有道理,三郎既然心中有数,听安排就是。”

“嗯,平阳只有刘唐、时迁两人,我感觉还是单薄了些,二哥可选几个心腹军官,偷偷潜入平阳协助他们,为以后夺取平阳做准备。”

“小事一桩。”

马报国在烈日下奔跑之际,代州军报也于六月送抵东京。

朝廷上下,一片哗然。

金国人想干什么?

他们刚刚吞灭了辽国,阿骨打也已在去年病逝,难道还有觊觎中原之意?

此时的大宋,前有徽宗贪图享乐,纵容手下大肆敛财,后有赎买燕京的愚蠢行为,终于榨干了国家,进而引发反噬。

江南方腊之患未平,张仙、张迪、高托山、孙列等人,在河北、山东等地陆续起义作乱,大有一发不收拾之势,其中张迪、高托山声势最大。

枢密院奏请遣刘光世讨张迪,徽宗又以内侍梁方平为河北京东制置使,征剿号称三十万之众的高托山。

其实所谓贼寇,主要是朝廷搜刮粮食太狠,加上地震、水灾等频发,饥饿的百姓吃光野菜树皮,最后不得已落草为寇。

而外表光鲜的大宋,犹如年少多金的公子哥,白天吟诗作对、晚上出双入对,两个脑袋总有一个在忙,身体终于顶不住消耗,集中出现病变的特征。

精神不振、脉象沉弱、面容虚浮、四肢无力.

赵佶听了北方军报,也就像肾虚一样恍惚难受,他召集军事主官、参谋连日商议。

有人建议调兵加强防守,有人建议遣使至金国交好,唯独蔡攸提议罢免谭稹。

谭稹仗着有梁师成、王黼撑腰,相关军务与请示常常绕过枢密院,直接呈送到徽宗面前汇报,这让枢密院主官蔡攸心生怨恨。

有机会落井下石,蔡攸自然要踩几脚。

赵佶回想之前童贯,虽然办事不怎么得力,但与金人却相处融洽,旋即打算重新启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