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五十九章 图海发什么神经(1 / 2)

加入书签

勿谓言之不预!如何炸开南京城,王五知道办法。怎么个进军路线,他更清楚。历史,就是他的金手指。所以,不是吓唬图海。你敢屠我根据地军民,王五就敢将江宁满城的八旗兵连同家眷全屠光!实际是互相核威慑的意思。不过图海这个核威慑随时能落地,也就是说干真能干。毕竟四川绿营息了火,使得图海能够专心对付明军,不必担心四川绿营背后捅他刀子。茅麓山已经被陕西清军攻占三分之一,可以说是门户洞开,险要尽失。图海若催逼清军全线再攻,失陷时间恐怕得以天来计算。而王五这个核威慑想要落地就困难了,听着有点吹牛的感觉。好比敌人在太平洋闹事,你却跑到印度洋搞演习,一看就是装腔作势。因此,想要这個核威慑真正具有恐吓力,王五就得制造沿江东下的声势,不管是真还是假,都得让图海为之忌惮。拿什么制造当然是水师了。武昌就有绿营水师,大小战船40多艘,建制200人。同武昌城中的绿营兵一样,城外的绿营水师听说明军进城后即一轰而散,跑之前还放了把火,结果落在明军手中的船只仅剩52艘。光靠52艘船肯定是达不到袭取南京的浩大声势,故而王五让狗腿子金冠三将武昌藩库的几十万两存银取出,重金招募沿江渔民替明军把水师搭起来。真金白银!“不管大船还是小船,只要是船,我都要!”“愿意卖船给我军的,价格比市面翻两倍!愿意加入我水师的,无论父子兄弟,又或夫妻姐妹,反正只要会水会操船的不管男女我都要!”“除船钱外,所有人等一律照营兵饷先支两年!”武昌藩库的几十万两银子在别人眼里是巨款,对于王五而言就是一堆金属。花出去,才是钱。有钱能使鬼推磨!纵是眼下民心在清,武昌居民对明军毫不感冒,甚至还抵触明军的到来,但王五现在不是号召他们反清复明,也不是跟他们讲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道理,就是拿钱出来砸!好比船家干一辈子可能才挣一百两,但王五现在就把一百两捧到他面前,你看他动不动心。一个月几百块,现在一次给你一百个月的工资,干不干!只要钱到位,王五不信凑不出几百条船来,凑不出一支能突破清军封锁的水师出来!等到清军的探子回报图海说明军正在武昌城拼命搜罗船只打造水师,倒要看看图海还敢不敢再以根据地军民威胁王五了。要知道就算王五这支偏师拿不下南京,其一路沿江流窜所造成的破坏也是惊人的。到时清廷震怒,追究责任,图海就是第一责任人。明明可以让明军当危害程度最小的“坐寇”,甚至可以招抚成功,你图海偏逼得明军成了流寇,搞的各省鸡犬不宁,这锅你不背谁背!钱道台说的很明白,长江上清军的水师力量有限,且主要集中在江防那块。封锁长江出海口的吴淞口水师、京口水师。这两支水师防范的就是沿海抗清的明军力量。主要是郑氏集团。当年郑森率领海船入江着实吓坏了清廷,也险些震动半壁江山。有此教训,清廷于江防格外重视,结果就是下游的吴淞口水师和京口水师船多兵多,可上游的水师力量却非常薄弱。长江上游除了已经自散的武昌水师外,就是重庆方面的水师,不过离的远直接忽略。此外就是安徽境内的安庆水师,江西的九江水师。这两支水师都是由原先明朝水师转变而来,因为没有江防任务,所以兵备松懈,战斗力有限。湖南境内还有一支洞庭湖水师,这支水师力量也可以忽略,因为明军不走湖南。也就是说王五真要咬牙不管根据地军民死活,其手下这支明军偏师将士也愿意跟其东下,只要突破九江和安庆两支水师的封锁,明军就能一口气冲到南京城下。到时抬上棺材,装上火药,冲到仪凤门外的静海寺开掘直通仪凤门的地道就行!南京城哪里最薄弱,可是有前辈替王五试探过了。“将军难道真要去打南京”钱道台觉得这个想法太大胆,也太超前,就算有水师去南京也有上千里路,途中很难说没有变故。而且南京城中可是有驻防八旗兵的,明军就这么点兵力突到南京城下即便能破开城门,恐怕想要拿下南京也很悬。当年强如郑成功十万大军,也是折戟而回的。总之,相当冒险。钱道台不看好沿江东下,反而认为就应该以武昌、荆州为筹码同鳌拜谈,争取对明军最有利的条件。王五也不隐瞒,他不是真要去南京,而是要造出去南京的声势,以此威慑图海别乱来。“图海”钱道台沉思片刻,“图海没理由不顾鳌拜亲弟弟穆里玛死活的,除非他想借刀杀人”王五眉头一挑:“什么意思”什么意思,钱道台也说不出来,就觉得图海莫名其妙的来这么一出不合常理。按正常逻辑,既然王五这边已经通过湖广巡抚杨茂勋、副都统图尔格释放和谈信号,那么身为清军副统帅的图海在统帅被抓,满洲八旗惨败前提下,理当同明军和谈才对,而不是公然放话谁敢和谈就杀谁。这不仅会导致武昌这边的王五暴走,也会导致穆里玛等一众满洲俘虏身死,更会导致战乱向邻近省份蔓延。毕竟,王五这边不可能死守武昌。但图海为什么这样做,钱道台一时也琢磨不透。最后给出一个建议,就是不妨问问湖广总督张长庚图海想干什么。毕竟,总督这一级别官员知道的内幕要比他这个道台多的多。王五听后觉的有道理,便让人将被囚禁了几天的张长庚叫来。人到后,开门见山将事情说了。却是没说四川提督郑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