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2章 兴建聚居地(1 / 2)

加入书签

原也只是临时起意,但这个念头浮现之后,铁铉越发坚定了要先建起一座黄帝祠堂的想法。

他们中所有人身份各异,有官员、有士卒、有农人、有匠户。

还有无家可归的流民,赦罪流放的犯人。

各种阶层,各色各样,无所不有。

他们远渡重洋来到了这个梦寐以求之地,完成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功业。但也有许多人于半途中便已葬身大海,他们为了这片美丽的大陆而来,却还没能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眼,就永远的沉眠在了远离故土的深海他乡。

他们的尸骨,甚至都无法葬在安稳的土地里。

这其中,最让铁铉痛心的不是死于暴风、死于巨鲲的袍泽,而是为了平定船队叛乱,而死在旧日同胞的屠刀中的袍泽。所有人本都是抱持着和其他人同样的理想踏上甲板,最终却有一部分人没能承受住海面上那近乎无穷无尽的绝望……本该众志成城的同胞们走向了分裂,这是让铁铉最为痛心的事。

他不止一次的庆幸师尊有着先见之明,向陛下要来了精通探察监视之道的毛骧……虽然毛骧过于阴私的手段让他不敢苟同,但铁铉也不得不承认,因为有毛骧在暗处掌握大局的关系,这支船队才能避免迎来更为可怕的叛乱与分裂。

这也让铁铉清晰的认知到:要想开拓疆土,最难的不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地势有多么多么的崎岖,野兽有多么多么的凶狠骇人;而是如何让本就不多的同胞们始终保持团结。只要所有华夏人能抱起团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铁铉坚信,即使这凤鸣洲上已经先驻扎了敌对的百万大军,他们也必定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为华夏民族分出一杯羹来。

毛骧用他自己的方法抑制叛乱,而铁铉,却想用他自己的作为促进团结。

而要如何让华夏子弟们团结起来,毫无疑问,就是让所有人牢记他们源自于同一个祖先。

听到是给先祖立祠,所有工匠们更是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瓦匠顾不上危险钻进林子里采挖黏土,烧出的瓦片纵使熬着夜,也要一片片的亲手打磨的锃亮;建墙的石匠拿着凿子一点一点将每一块石头都凿成块状,但凡凿的有一点瑕疵,闹到铁铉面前也要将那有瑕疵的石头弃了;祠堂的木工部分更是老丁头亲自操刀,老人家无比认真的挑选着每一根梁柱,这是给祖宗在这片地方建起的第一座祠,可万万马虎不得。万一出了问题,对不起黄帝祖宗不说,日后整个凤鸣洲的华夏人,都要戳他老丁头的脊梁骨。

负责塑神像的师父就更不用说了,每日里亲自遴选黏土,照着铁铉的要求,一点一点塑出轩辕黄帝的身形,连每一根头发丝都力求还原。

就在建黄帝祠的地方,每到黄昏下工的时候,总有负责其他事务的人们会来这里看看,不论是兵是民,亦或是匠户、罪人,都会在这里驻足一会。也不知他们是在关注祠堂的修筑进度,还是透过这座还没建起的祠堂,想到了千里万里之外的家乡。

铁铉成为了这个正在兴建的城磐的大家长,不止要归化、调配人手修筑各种建筑,还要负责分配日渐开始捉襟见肘的物资,为未来做好谋划。他还心念着老朱和朱肃特意交代的“神种”,每天都要仔细辨认其他同胞们带回来的在华夏故地未曾见过的草木。第一拨远征声势不壮,没办法带上太多文人,这些事也只有铁铉自己亲力亲为。幸赖毛骧接手过了周边的防卫与探察工作,否则,如何护卫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防范原始丛林中钻出来的层出不穷的野兽,就足够他铁铉喝一壶了。

好在一周之后,铁铉迎回了他的另一个得力的帮手:前去探索水路的张赫带着手下的将士们,回到了这个渐渐已有些模样的驻地之中。

“此地的东面、北面都是大湖。”张赫比划着他绘制出的舆图,在驻地入海口的东、北两面分别是一个连成一片的大湖。“此中十分广大,恐怕不下于鄱阳、洞庭。我大明水师若来,无论多少都能装下。”

“铁小哥选的这地方正好,是在两座湖的枢纽之处。足以规避风浪。我等可在东边修筑船厂,等船只修好之后,只需转过此地,便能进入大海踏上归途。”

“可惜这凤鸣洲大陆太过辽阔,即便是周王殿下,对于此地的地形也只只知道个大概……仅凭现在已经探明的地形,还不足以知晓我们是在哪处登陆。”毛骧道。

“不知晓便不知晓,日后总有知晓的时候,等我们站稳了脚跟,架船绕着这凤鸣洲开上一圈不就晓得了?”张赫倒是十分乐观。“能寻到此处,足以说明五殿下所言不差。这凤鸣洲好地方还多的是,我们还能只窝在这一处不成?”

“航海侯说的不错。”铁铉点点头,“左右我等也需要补给,慢慢探索,总能知道确切的位置。”

“再不济,我等便蒙着头往西。已经知晓故地方位所在,还怕不能回去么。”

他们来时是顺着洋流,要回返的话是无法原路返回的。不过他们已经成功找到了新大陆,证明了那张坤舆万国图并非虚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