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 铁路先行(1 / 2)
话说大梁小皇帝刚把势力撤出北方四州,大凉帝国把铁路当成触脚就伸进来了。
当然,这是以和平和友好为幌子的。
这个时候,大凉铁路的建设经验已经很成熟了。毕竟,东都和河西新城之间铁路线都贯通了,加上各地方的支线,大凉铁路线已经铺了几千上万公里,若不是新疆那边无人区太大,又有大片的沙漠地带,铺设铁路没有太大经济利益,估计大凉铁路已经铺到大夏和中亚去了。
铺设铁路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这些人属于特殊技能人才,手里的技术在铁路可以用一辈子,但出了铁路,恐怕就没啥用了。大凉国内虽然也在铺铁路,但工程量已经没有刚开始时那么多了,所以,现在大凉正好在大梁北方四州铺铁路,用来运输大梁北方的经济资源。这些人就又有了用武之地。当然,他们都是作为技术专家来援建的。
铺铁路得用人吧?
雇大梁的游民和农民。
造钢轨得开矿建钢铁厂吧?
除了技术人员,普通工人也都用大梁人。
就铺设铁路这一项,大凉最起码能解决几万甚至十几万无业游民的生存问题。而且这些人铁定就是大凉的粉丝了。被绑定在大凉铁路这条大动脉上。
因为日后铁路开通,车站运营需要人手,装卸货物需要人工。维护保养线路和机车车辆都需要技术工人。
这些工作岗位,都给大梁人留着呢。
只有让大梁人得到切实的好处,他们才肯死心踏地给大凉帝国服务。
除了铁路之外,开铁矿,煤矿,建工厂,电厂,都需要工人,这些新增加的工作岗位,会让大梁人从农民越升为工人,成为旱涝保收拿工资,不用靠天吃饭的人。
这种诱惑力,想想当年华夏国农民进城当工人,吃商品粮那种优越感和兴奋劲儿,就能感受到大梁农夫的心情。
这等于大凉帝国在他们最饿的时候,追着往他们嘴里塞馅饼。而且这种待遇,还是终身制的,也可世袭。
那男人都去给大凉帝国当小工去了。地谁种?粮食总不能也从大凉帝国往这边运。再说,当了几千年的农民,看着撂荒的地,心疼啊。
大凉人也给这些大梁同胞们指了一条路。
“申请下贷款,买农机,一个农机手等于十几个壮劳力,大活儿农机具干了,小活儿女人和孩子就能干了。咱们大凉地税还薄,管保你们种地打的粮食能够吃喝,男人们在铁路上或厂子里赚的工钱,都能攒下来,买房子置地,给娃说媳妇子”
“啥叫贷款?”
“贷款就是你们要写个小条条,保证自己或家里人给大凉厂子里干活儿,不反抗大凉人。然后,大凉人就会给你买农机的钱,你买了农机,种下了地,慢慢还就成了。最后,农机还是你的,地也是你的。”
就这样,短时间内,大凉帝国银行在大梁开设的分行就贷出去一千多农机贷款。而且这样的贷款还在逐月增多。
据保守估计,大梁北方四州,至少需要数万台各类农机具。
那数万份保证书,就是大凉帝国控制人心的最好方法。
大凉帝国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单凭借着这几手措施,在大梁北方四州就像剃头推子似的,随着铁路的延伸,把自己的影响力推向了大梁朝北方领土的腹地。
铁路纵横形成的网格,也将大梁朝北方的格局分割成一块块不能连接的独立部分。
这种经济入侵和文化入侵一起,将牢牢控制住大梁北方地区,最后形成亲大凉的地区。
除了农民,城里的商户也因此受益。
因为韦昌辉把大梁北方四州的税收权卖给大凉帝国了。所以大凉帝国的工业品不用再被收很重的关税了,很多日用品的价格一下就下来了。
这些质量优良的大凉产品被批发给城里的商户字号,再由他们去卖给普通大梁人。很多大梁人在大凉的工地里赚了钱,也有了消费能力。所以带动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商铺也赚得盆满钵满的,对大凉帝国的到来表示极度欢迎。
再说北方的那些官员们。
本来他们靠着税收吃饭,可现在人口没了,地没人种了,就没有税收。有品级的官员都由朝廷给俸禄,但那些没编制的小吏们可就苦了。开支都成问题了。
再加上韦昌辉打算放弃四州,所以对吏治也不怎么管了,除了派去几个大员负责和大凉帝国交接沟通之外,把那些地方上的小官小吏都抛弃了。很多小吏都失业了。
但陈长生知道,要控制大梁北方,还得靠他们这些地头蛇和坐地炮。
所以,他告诉那些地方官员,别担心,现在你们的工资由我大凉给开,但前提是你们得替我干活儿。给我大凉帝国打工。同意的,就来领工资,不同意的,那不好意思,饿死也别找我。
听说自己有可能变成大凉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