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京都大事 五(1 / 2)

加入书签

昭化二十五年的十一月,京都有两件大事。其一,便是皇上命工部征召了许多民夫前往祁山之下修建科学院。原本听说是只征召贫民窟的四万左右壮年的,可后来……后来工部尚书差点哭了!八万人!足足八万青壮!那是黑压压的一大片!从京都至长乐宫步行至少需要五天时间,这些衣衫褴褛的贫民们,说是青壮年,壮个屁啊!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是前胸贴着后背。他们根本就没有带在路上吃的干粮,更没有晚上能够遮挡风雪的帐篷!莫要说走五天时间了!黄修木觉得估计离开京都的第二天,这些人全得死在风雪之中。这怎么办还是皇上大气!他大手一挥:“人,必须全部活着抵达科学院!”“买!”“买足够八万人六天所需的干粮!”“把军械库里尚存的所有行军营帐全部给他们!”“不够再买!”“买棉被、买锅碗、买炭买炉子!反正他们到了科学院建设基地也要用!”皇上这倒是说得豪迈,黄修木躬身,小心翼翼的问道:“皇上,这银子……”皇上大手又是一挥:“找户部尚书,朕借给了他一千万两银子!”“现在不用更待何时”黄修木只好去找李文厚。李文厚顿时就傻眼了!欠条倒是打了,可那一千万两银子还没到账啊!皇上搞出了这么大的阵仗,李文厚能怎么办呢不给银子吧,足足八万人要是饿死冻死在了路上……这罪过可不是他李辰安的!这罪得他这个户部尚书来背!人家会说皇上如此善策,本可让至少八万个家庭二三十万人安然过冬,却因户部尚书克扣粮饷导致八万人死亡,便是八万个家庭破碎!这会出现怎样的后果这锅,比泰山还要重!他李文厚根本背不动!现在八万人已经召集完毕,全都在距离皇宫不远的校场里等着。也就是生米煮成了熟饭!他就算是要找李辰安要银子也不是现在。当下,他只能给银子!还好在前两天漕运招标,参加的商人共有四十六人,按照李辰安的意思放出去了六条航线,有六人中标。这收来的定金倒是有三百万两银子……罢了!先垫付上吧!这事解决了。八万人欢欢喜喜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京都。他们高兴啊!有吃有喝还有帐篷棉被!那些围观的百姓也高兴啊!个个嘴里都在称颂皇上圣明!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笑,眼里都放着光,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唯有李文厚想哭。拨付了银子给了工部,他立刻跑去御书房找李辰安……这皇帝,他又不见了!魏公公双手一摊:“李大人,其实这两天皇上都没来御书房……听说在军械司,如果李大人有急事……莫如去军械司看看”李文厚转身,冒着风雪向军械司而去。结果又晚了一步!…………军械司衙门。李辰安望了望外面的天色,天色已渐渐暗淡。“三亩,”“臣在!”“震天雷你现在明白了没有”赵三亩看着李辰安满眼崇拜,他连忙躬身一礼:“回皇上,臣明白了!”“那就好,这东西比起烟花,它的作用更大!”“它可以通过投石车远距离发射,它爆炸之后产生的威力也比瓦罐装的烟花更强!”“关键是它比较容易制造。”“接下来军械司下面要新设立两个部门,其一就叫火器局,专门生产震天雷和红衣大炮的炮弹。”“其二就叫枪炮局,专门生产红衣大炮,以及后面科学院建成之后所研发的新的大炮。”赵三亩一怔:“皇上,枪是什么东西”李辰安微微一笑:“大杀器!”“……比红衣大炮还厉害”“各有千秋,这玩意不太好弄,等科学院建成之后朕会集思广益,争取早些把枪也弄出来。”毕竟上辈子的专业不是捣鼓这些东西,李辰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赵三亩早已对这位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皇上花样多啊!就说那烟花,他仅仅在里面放了一些白糖,这烟花爆炸的威力就比以前大了许多!谁能想到白糖这个东西还有如此作用呢只是白糖太过精贵,导致这改良的烟花成本增加了不少。这两天他又叫军械司换掉了装火、药的容器,将陶土罐子换成了空心铁球。那家伙……竟然能够将铁球给崩碎!崩碎的铁片硬是嵌入了周围的挡板!如果在敌军中爆炸开来,一重烟花的威力,一重铁片的威力,其杀伤力令赵三亩难以想象。军械司捣鼓了许久的红衣大炮,射程和准头还有炸膛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可皇上来了之后,随便指点一二,那些令所有匠人们束手无策的问题便迎刃而解。皇上……他不仅仅是诗仙啊!他简直无所不能!现在他又说到了枪这个东西,很显然皇上说的枪和而今战士们所使用的枪是两码子事。它又会是个什么东西呢就在赵三亩期盼的视线里,李辰安又道:“装备锻造从军械司分离出来,就叫锻甲司……不仅仅锻造战甲,还要锻造战刀马具等等。”李辰安站了起来,拍了拍赵三亩的肩膀:“不是朕要削你的权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军械司的任务已经很重了,红衣大炮和震天雷,是宁国在未来数年里的大杀器!”“你必须保证这两个东西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来,并且不能出现任何差池。”赵三亩咧嘴一笑:“皇上所言极是,臣的心思可都用在了红衣大炮还有那炮弹的制造上,这又多了个震天雷,实在也忙不过来。”“你能这么想是最好的,好好做,朕不会亏待了你们!”“臣,谢皇上!”“就这样吧,抓紧制造红衣大炮和震天雷,朕要用这些东西去弄死那些荒人!”李辰安话音刚落,一侍卫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