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二十章 风雪夜归人 六(1 / 2)

加入书签

梅园。西院。楠舍居。门外风雪很大,门里春意盎然。萧包子不时抬头望望对面的那扇窗。窗外有红灯,灯笼在风雪中摇曳,将夜的黑晃悠成了一条条模糊的线。这时,当已至亥时初了。可楠舍居的这茶桌前,温煮雨和年承凤还有苏亦安三人似乎还没有离开的意思。这三个老家伙……不懂事啊!萧包子那双细长的眼不作痕迹的扫了三人一眼,很想一剑宰了他们!耽误本姑娘揉面……这面发酵发得都快酸了!可偏偏这三人是不能杀的。钟离若水说如果杀了这三个人,宁国朝廷恐怕都会塌了下来!没有了这三人,李辰安莫要说吃狗肉了,恐怕他自己都会被累成一条狗!你想要那头牛有时间有精力耕田,非但不能杀了那三人,最好从你晚溪斋叫几个身手好的弟子去静闲居保护他们!萧包子无论胆子再大,这牵涉到那头牛,她万万是不敢动手的。明儿个得修书一封给剑舞,叫她带着萧十三她们再来京都了。就在萧包子想着这些时候,温煮雨放下手中捧着的茶盏看着李辰安说话了:“臣倒是没有料到皇上会去了阳关巷子那边……”“虽说这是皇上体察民情之举,但毕竟太危险了一些,往后皇上再有此想法,还是需要带上近卫,毕竟江湖中还是有许多高手的。”“你是皇上,你之安危关乎国家社稷!”“哪怕你就在宫里,就在御书房,甚至就在后宫,臣也安心一些!”“不过皇上解决那地方的那些贫民渡过这个寒冬之法倒是可取……这样,明日上朝之后,臣便让工部尚书黄修木派人去办。”“估计会有些混乱,臣也告知京兆府向东一声,让他多派一些捕快去维持秩序。”李辰安微微颔首,这件事便算是这么定了下来。苏亦安有些恍惚,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它关系着贫民窟十五万余人在这个寒冬里的生存问题,直接会征召四万余壮年劳动力,就算是每人每天二十文钱,加上他们的一日三餐……大抵是不低于三十文钱的支出的。四万人,这每一天的支出就是一千二百两银子。按照李辰安的计划,至科学院完工大致还有两个来月,这便需要多支出七万余两银子。户部那边是不会增加这一笔预算的,这银子最终恐怕还得李辰安自己去掏。看似很多,但归园有钱。皇上……以私济公,大气啊!萧包子以为这件事了了,他们也该走了,毕竟夜已深,这些老家伙怕冷,早些回去睡觉方为正事。可令她绝望的是,三人根本就没有起身的意思!“臣这里有一份这两年科考取仕的名册,”温煮雨从怀中取出了一本册子递给了李辰安,又道:“昭化二十四年秋闱,参加科考的人数不算太多,有考生八百七十三人。”“因各地衙门空缺数量较大,故而取得相对多了一些,有三十三人上榜,这三十三人吏部皆已放了实缺……对了,有个叫向青云的进士臣看过其考卷之后将其召入了内阁。”温煮雨仅仅是提了这么一嘴,又道:“今科秋闱参考的学子急增,有两千二百六十五人,为历年之最!”“经过国子监评判,共取了六十八人,吏部放出去了五十二人,主要补充到了北漠道、蜀州道和岭东道这三道。”“其中有三人补充到了皇上您所立的北漠道幽都县去给县令诸葛不亮打下手,另有十六人依旧还在京都。”“倒不是他们考得不好,而是他们的身份有些特殊,臣……臣再三斟酌,还是认为由皇上您来钦定比较好。”李辰安接过这名册随意的翻了翻,问道:“他们的身份特殊在何处”“特殊在他们的家世,比如颍州陈氏的陈知更,比如太原王氏三兄弟,也比如清河崔氏的崔余,还有岭东郭氏蜀州刘氏以及江南几家巨商子弟……”“这些世家巨富,他们自身的产业就做的很大,在推行了新政之后,他们比那些小商人的嗅觉更为灵敏,而今他们都已将自己的产业拓展开来。”“据各地奏折呈报,他们踊跃的参与了这场新政,为皇上之新政摇旗呐喊,也从中赚取了更多的利润!”“这……在臣看来倒不是什么坏事,未来数年恐怕就能形成皇上您所说的产业互补之局,只是,”温煮雨斟酌三息,还是颇为担忧的说道:“商者从商,只要他们合法经营按照规定纳税,这本身并没有错。”“可一旦这些世家巨富的家里出了官……他们有的是银子有的是手段!”“臣所担心的是某一天他们家里的这些子弟的官越当越大直至中枢……到那时候官与商,国与家,臣以为会分不清楚!”“这种事历朝历代皆有,往往最终会发展至相互斗争的利益团体,甚至左右国君之思想,导致国家灭亡!”“所以,臣颇为犹豫,不知如何安放他们为好。”李辰安点了点头,肯定了温煮雨的这番话。温煮雨所虑有理,其理在后患难防。但国家并没有律法说世家巨富家的孩子就不能科考!事实上,历朝历代学问最好的学子文人就是出于世家巨富之家。因为读书是个费钱的玩意儿。寻常百姓连私塾都上不起何谈读书科考。朝中的所有官员,除了李辰安自己任命的幽都县县令诸葛不亮之外,就没有一个出生于贫民家庭。朝中这些官员的家境曾经都颇为优渥,只是而今许多人家道中落了罢了。不任用这些世家巨富子弟是说不过去的,毕竟人家是凭本事考上进士的。主要在于如何去用。“我知道了,他们的任用我来定。”萧包子那双细长的眼又扫了温煮雨三人一眼,眼里的杀意似乎更重了一些。也不知道是不是温煮雨感觉到了她那杀意,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