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6章 王妃,您去看看王爷吧(1 / 2)

加入书签

二十二世纪,她所在的国家,从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到成为抖一抖都能让地球震三震的世界顶尖强国。一路走来,战争,地震,洪水,瘟疫……不知遭遇了多少天灾人祸。

然而越是时局艰难,人民就越是团结。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在国难以及对外的问题面前,大家既不互相攀比,也不再地域黑。万众一心,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共渡难关。

这种众志成城得益于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方圆九洲,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最不缺的就是民族精神。

五千年来,国家兴亡,王朝更迭,不论政权更替了多少次,人民始终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祖先信仰。

他们深爱自己的国家,深爱国家的子民,更深爱脚下的土地。

因为爱国,再多的苦难,都压不弯民族脊梁。

所以,林妙音才会向林如晦提出这个要求。她穿越过来也有三四个月了,她经过接触发现,北凉上下,不论是皇室中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够爱这个国家。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身的利益。

这在盛世时并没什么。

但对如今的局势而言,很危险。

若是民心不齐,不必北狄动乱,大燕举兵来犯,北凉便先溃不成军了。

“有了爱国教育,大臣们各司其职,上传下达,自会提高防疫效率。而且百姓也会积极配合,自发为防疫出一份力,不说能够帮多少忙,起码不添乱。只要防疫井然有序地进行,百姓有安全感,民心便稳了。北凉子民在国难面前,不至于是一盘散沙。”

“父亲虽没有多少门生,但却是我北凉清流的表率,身后应当有不少拥趸,这应该难不倒父亲。”

林如晦听到这番话浑身一震。

如她所说,宣传爱国教育,这对他而言,的确不难。

但……她怎么会懂这个?

又是谁教的她?

小陈氏自是不必说,她自己亲生的儿女都教成了这样,更何况妙音?

而他……这些年一直在官场沉浮,根本没有关注过她的成长,哪会教她这些道理,开阔她的眼界。

林如晦怔怔地看过去。

像是重新认识了林妙音一般。

此时他的心中五味陈杂,说不出来的愧疚无声地在心底蔓延。

有这样优秀的女儿,他应当欣慰。

可是一想到他这个父亲没有尽到任何父亲的责任,他便深感对不起她,更对不起她早死的娘。

见他久久沉默,林妙音问:“父亲可有难处?”

林如晦摇头,“你说的为父记下了。”

临走前,他再次嘱咐林妙音,“若是有需要,就让人去找我。”

……

林如晦走后,林妙音忙碌了起来。

不只是她,仿佛整个盛京城都忙碌了起来。短短两日时间,六部共同运作起来。

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

工部不仅派人在盛京周边赶建疠迁所,还积极清淤,治理沟渠,处理垃圾,防止疫情反复。

户部财政拨款,购买药材,制成防疫控疾药剂,免费发放百姓。

减免赋税,控制物价,开义仓,保证民众温饱,并为盛京城内无家可归的难民提供吃住。

礼部积极分配医药资源,劝谕富有人家施医舍药,设流动粥棚和流动药铺。

设立施药局,与户部相互配合,共同防疫。

刑部组织一干衙役巡街,但凡发现干扰抗疫之人,皆擒至大牢,不问缘由,先处二十鞭刑。事态严重者,判斩立决,并祸及三族。

吏部和兵部则遣调一众官员和兵力积极守卫盛京城。

城内百姓,家中但凡有人感染天花,患病者被带去隔离,未病者则居家隔离,一月内不得出门。

当林妙音从麦冬口中得知这些事时,她正在吃饭。

“对了,最近怎么没见到安王,工部很忙么?”她一边往嘴里塞馒头一边问。

北宫逸是北凉出了名的闲散王爷,除了吃对其他事物皆不感兴趣,这些年不是在寻找美食,就是在寻找美食的路上。

明帝对他不上心,给了他一个工部的清闲差事后便不管他了,任由他折腾。

对于他玩忽职守,寻找美食的事,也懒得过问。

所以听到麦冬提到明帝派他前去镇压反叛的北狄部落颇为震惊。

她愣了愣,慢慢明白了过来。

如今北宫攸身体废了,北宫显在吏部当差,北宫瑜又被禁了足,明帝这是无人可用了,这才将北宫逸这个吃货拉了出来。

不过北宫逸贪吃归贪吃,做事还是认真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