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冬突厥(2 / 5)
话,心中却升起一丝担忧,李世民现在才二十多岁,可能会做三四十年的皇帝,到了那个时候,太子还能撑得住吗?
但他面上并没有显露出来。
李承乾做不做未来的皇帝,和他关系并不大,他是李世民的臣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新朝,他最多当个定海神针一样的吉祥物而已,那是洛君成的时代了。
等到李世民和洛玄夜回来之后,李世民只是平静的对李承乾说了一句,“太子要多加勉励,不要让你的母亲和满朝文武失望。”
然后就直接离开,洛玄夜冲着李承乾微微笑着点头,跟着李世民离开。
李承乾忍不住惊喜道:“姑父太厉害了,和母后一样厉害。”
在李承乾看来,能把自己父皇劝住的人,都非常得厉害,洛君成在李承乾身边低声道:“太子,以后我们要努力一些了,要不然总有一天,皇后和臣的父亲是压不住的,那可就惨了。”
李承乾深以为然,但一想到要读书,他又有些头疼,心中暗道:“我要是有魏王的那个脑子就好了。”
大唐贞观初年的政策,围绕着休养生息,君臣都抑制着其他之事,但所有人都知道,对突厥动手是注定的,所以大唐一直都在收集关于突厥的信息,以便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冬突厥的情况实在不算好。
作为一个纯粹的游牧政权,它比起农耕夹杂着游牧的西突厥来说,更加看重天时,而很不巧的是,草原上的天灾最近很严重,这导致突厥有大量的牛羊战马死在了天灾中。
不仅仅如此,突厥有一个汉人,成为了颉利可汗的座上宾,他的名字叫做赵德言,这个汉奸有一点能力,但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小丑一样的人。
他最大的问题是,不会因地制宜,将中原的政策带到了草原上。
草原上的那种环境,就算是最为汉化的鲜卑,当初鲜血高层可是全汉化的,但最后的组织形式,还是部落贵族联盟。
因为在那里,并没有中原这种经济基础,当然就不能按照中原的这种形式去统治,在草原上玩中央集权,那是脑子抽了的人才会做的。
但颉利可汗就脑子抽了。
或者可以说,不是他脑子抽了,而是中央集权这种统治形式,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赵德言仅仅是一描述,就让颉利可汗像是吃了迷魂药一样的痴迷。
在草原上,因为游牧的原因,居无定所,人跟着部落走,所以人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财产,而且这种人对部落首领的依附性是极强的。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中央集权,那不仅仅是和部落首领作对,那些普通的部落民也不会领情,因为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见到大汗。
结果是,诸部多怨。
天灾人祸导致突厥颇有些风雨飘摇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大唐,自然便蠢蠢欲动起来。
在贞观元年末时,李世民忍痛否决了出兵突厥的建议,因为时机还没有成熟,还不确定突厥的实力受损程度,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唐的实力还没有彻底恢复,刚刚制定的国策,不能立刻推翻,否则天下人就看不到朝廷的定性,危害极大。
时间缓缓流逝,贞观君臣几乎没有发一兵一卒,依靠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和周围的胡人政权进行交流,几乎完全凭借着智慧和定性,来解决周围可能需要发兵才能解决的问题。
徭役和兵役都不大兴,百姓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乱,终于能好好种地了,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或许是上天也垂怜,没有发生大的天灾,年末的时候,贞观元年、二年的年末,宰相们汇报全年赋税的时候,腰杆都是挺起来的。
尤其是李世民说了一句,“朝廷的赋税拿得多不是本事,那隋朝的国库和粮仓中,堆满了钱币、布帛和粮食,但那都是从百姓手中巧取豪夺过来的,百姓过得苦,那算什么盛世。”
而后房玄龄便笑着说道:“陛下,贞观三年的民间米价,比隋朝开皇年间,低整整三成,国家不打仗,粮草不用来军需上,朝廷的赋税也低,百姓是真的在渐渐过上好日子了。
应该说,这是近数十年来,百姓过的最好的日子,这都是陛下的功劳。
圣明无过陛下!”
群臣就连魏征也齐声道:“圣明无过陛下!”
李世民这下是真正的高兴起来,朗声笑道:“这不仅仅是朕的功劳,也是诸卿的功劳,打仗朕是不怕的,那正好是朕擅长的,但治国,朕犯了不少错误,但幸好有诸卿给朕提意见,尤其是魏征,他很敢说话,改正了朕的不少错误,以后还要如此,朕与诸卿,共襄大业。”
在贞观三年末时,深谙军务的李世民,感觉国家实力已经储备足够,而且冬突厥的内忧外患,已经比较严重,是时候和突厥大战一番,于是他再次来到了灵天阁,去见洛苏。
李世民见到洛苏后,直接开门见山道:“文公,朕认为对付冬突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