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人无再少年(2 / 3)
将河东和关中分割开来的黄河,一到了冬天的时候,就会结冰,从河东是能够直接冲到关中的,在遥远的邦周时期,之所以黄河不太好渡过,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是那个时候造船的技术比较差,所以渡河的船只在黄河上是容易发生倾覆,小股部队还行,但大军自然是不能冒这个风险。
第二则是那个时候的黄河水流比现在大得多,那个时候的气候非常温暖,中原地区甚至还有大象这种生物,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黄河是不容易结冰的。
但随着气候渐渐变冷,黄河的水流也渐渐变小,不仅仅让函谷关渐渐荒废,毕竟有河床已经暴露了出来,就连渡过黄河的难度也小了很多。
关中真正的屏障是吕梁山。
并州一向被称作表里山河,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夹着四五块盆地,天然的割据之地,易守难攻到了极点。
但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掌握着那几块盆地的国家,没有掌握吕梁山和太行山,那结果恐怕就只能学习当初的赵国,把都城从晋阳迁徙到邯郸了。
如果掌握关中的国家拥有河东,再掌握吕梁,那岂不是将自己完完全全的包在由山所围成的地形中?
这才是王猛眼中西燕最完美的国势,如果拥有了这样的国势,无论是东进和朝廷争锋,还是和梁国争锋,他都有很大的把握。
夺取河东难吗?
对于梁国来说当然很难,毕竟这块土地从来都不曾属于过梁国,但对于慕容垂来说,却不算是特别难。
在之前,这片土地是属于魏国的,而慕容垂虽然是燕国的皇室,却几乎继承了整个魏国的地盘,以及魏国的士族等,其次现在统治河东的基本上都是燕国的高层,其中有不少都是皇帝的人,但这些人若是说多死忠,那的确是称不上,慕容垂的身份对于夺取皇位,实在是太过于便利了。
他在燕国中的威望,的确是威胁到了皇帝的存在,而事实证明,他真的有改朝换代的能力,慕容垂率领着关中的军队,其中有不少关中的士族等随军,大军耀武扬威的冲过了黄河,然后河东就有城池直接投降了。
那些忠诚于皇帝而抵抗的,面对慕容垂也不过是送死罢了,如果天下之间,能够在战场上正面击败慕容垂的人,根本就没有,就算是慕容恪复活,单纯打仗也比不过慕容垂。
慕容垂在河东仅仅不足三个月就收下了整座河东,在这个时候,燕国朝廷从青州撤回来的大军,终于姗姗来迟。
燕国皇帝残暴吗?
在那些被杀的人眼中自然是残暴的,很多人都感觉完全是遭遇了无妄之灾,但实际上燕国皇帝的行动并没有波及太广。
他是正统的皇帝,自然是有死忠的,即便是在半个河东都投降的情况下,依旧有人愿意为了他而效死,这就足以看出来了。
燕国皇帝的这个举动,真正毁灭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燕国在他活着的时候,统一天下的可能。
一个分裂的燕国,自然是不可能统一天下的。
燕国朝廷从青州撤军,丢掉了当初灭亡汉国一半的好处,目的则是打一场内战。
这本来是一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战争,但真正打起来,却像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而原因则很是简单,因为双方之间的利益集团,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统治集团完全不同!
慕容垂率领了那么一点人进入关中,最终取得了现在的地位,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难道是让关中接受他从燕国所带来的东西吗?
当然不是!
他是弱势的那一方,他所能够做的只有接受关中的文化和政策,以及为关中人的利益而战!
即便他是一个河北人,即便他是出身河北的皇族,但无论他曾经的身份是什么,当他成为了关中人的领袖,这就是他的使命。
除非有朝一日,比如现在,他能够击败朝廷的大军,回到蓟城,那他将会成为整个燕国的皇帝,到了那个时候,他才有代表河北人的资格。
这不仅仅是慕容垂和皇帝之间的战争,还是关中和河北之间的战争,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这种意识,大多数人还抱着跟随慕容垂成为开国功臣的想法,并没有从最深层次的考虑,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实在是过于的有迷惑性。
不仅仅是关中人没有反应过来,就连河北人也没有反应过来,皇帝的举动很不对劲,他们对慕容垂的反应也不对,这更像是一场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现在的天下只有洛显之能够看透这一点,因为在史书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争斗,先祖已经记录了下来并且剖析了其中的原因。
慕容垂在未知中挥军东进,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彻底的击溃朝廷的大军,他要回到蓟城,将那个皇帝废黜,然后把他流放到辽东最深最远的丛林中。
至于杀掉皇帝,那就没必要了。
毕竟是慕容氏的皇帝,真的杀了对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