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1 / 2)
叶知年不知道仅仅是一个搀扶的动作,就让网友解读出了多种含义,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跟着张书记走进堂屋。
落座之后几人四下打量一番,一时间竟都沉默了下来。
王家和八位嘉宾居住的农家小院区别不大,建筑布局大差不差,也通了水电,小院是干净的水泥地,房屋看着挺新,却有种说不出来的暮气沉沉。
堂屋里堆放着杂物,空气中弥漫着老人身上独有的味道,明明是大白天,却莫名让人觉得有些压抑。
王家如今在家的,只有两位六十来岁的老人,因常年劳作身体硬朗,可也架不住身躯佝偻,老态毕现。
此时王家老头坐在主位上叼着旱烟,看看摄像机又看看光鲜亮丽的嘉宾们,眼皮耷拉着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而他妻子王家奶奶坐在堂屋门口的小马扎上,低头检查着蚕茧,时不时抬头看一眼。
最终还是张书记率先打破了沉默。
“王叔,最近可好啊?”
王老头砸吧了一口烟,粗声粗气道:“还不就是那样。”
张书记似乎习惯了王老头说话的方式,接着问道:“快五一了,儿子儿媳没说带着孙子孙女回来看你吗?”
“看啥啊!他们忙着打工,哪有空回来。”王老头说着,使劲抽了口烟。
湖市是三线城市,GDP在省里还算不错,但论发达程度远不如一线城市。周边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都去了沿海发达城市,天高地远的回来一趟确实不容易。
“那他们没打个电话回来吗?”
王老头沉默片刻:“……打了,还不如不打。”
听到这句话,刘琛坐不住了:“为什么啊?打个电话回来也是好的啊!”
王老头瞥了他一眼,起身道:“水烧开了,我给你们倒茶去。”
刘琛一愣,还想再问,被叶知年拦住了。
他靠近刘琛低语道:“听得到见不到,不是更磨人吗?”
刘琛一愣,还想说什么,忽然感觉到一股强烈的视线落在脸上,他抬眼望去,就这样直直撞上陆辰的视线,然后,被对方瞪了一眼。
刘琛:???
刘琛被瞪得莫名其妙,可还没等他细究那眼神代表什么意思时,陆辰已经移开视线,坐在他身旁的张书记叹了口气。
“是啊,现在山麓村就面临这样的情况,一会多走访几家你们就明白了。”
没一会王老头提着水壶回来,给每人都沏了杯茶汤澄亮的茶放在手边。
“尝尝,我们山麓村最好的茶都在这了。”张书记得意道。
喝着茶自然要聊茶,郑云琦借此问起了山麓村山茶种植、销售的情况。
叶知年捧着茶碗,频频转头看向王家奶奶。没过多久,他终于忍不住对跟拍导演做了个暂停拍摄的手势,然后轻手轻脚地走到王奶奶身旁弯腰问道:
“奶奶,这个蚕是您自己养的吗?”
叶知年长相俊秀,气质温润,是长辈最喜欢的小辈类型,加上跟拍小组没有跟过来,不用面对黑洞洞的镜头,原本有些拘谨的王奶奶放松了一些,点头道:“对,养着玩。”
“养着玩?”叶知年有些惊讶,“那这蚕茧的颜色,是天生的吗?”
“是啊,漂亮吧?”王奶奶似乎把养蚕当成了兴趣爱好,见叶知年感兴趣就跟他絮叨了起来,“一开始没这么深,我啊就把结好的蚕茧里颜色最深的那几枚选出来,让它们长大产蚕种。花了好多年功夫,才养出能吐出这种颜色的蚕来。”
叶知年默了,蹲下继续问道:“这些蚕一开始吐出的丝就是绿色的吗?”
“对,一开始都是淡绿色,”王奶奶看看叶知年,拿起几个蚕茧塞到他手上,“你喜欢就送你,我以后估计也养不了了,你要是感兴趣就自己养,我跟你说怎么养,很简单的。”
叶知年没拒绝,拿着蚕茧听王奶奶从怎么育种开始,一直说到结茧。
等她说完了,他才又问道:“看您这么喜欢养蚕,为什么说以后不养了呢?”
“唉,”王奶奶叹了口气,“养这些小东西,得每天去采新鲜桑叶。我年纪大了,去年还因为采桑叶摔了一跤,再过几年哪还养得动。”
叶知年惦着手里的蚕茧,又问:“这蚕茧颜色这么漂亮,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您没试着跟村里说说养蚕的事吗?”
王奶奶笑了:“你这孩子肯定很少干活吧?别看我给你说得容易,那是因为你只养几只,多了你就知道不容易了,尤其是这个桑叶不好搞。山上种茶,山下要种粮食蔬菜,也就田埂间种了点桑树,小打小闹还行,一旦蚕多了,上哪搞吃的啊?”
说着,老人家又叹了口气:“而且这个价钱也不高,我几年前问过,就几百块。废那么大劲,还挣不了几个子,谁干啊?”
叶知年捏着蚕茧沉默了。
确实,在现代工业体系的冲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