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用得着的工具人。 一更(2 / 3)
次月,陇右道因十八州仓禀丰实的大功绩,得了远在长安的圣人亲口褒奖。
帝王也记不清李白都做了什么。
只因顾念着朝中形势,拿李白当颗棋子。
“朕观李爱卿有护国开疆之才,只做个营田使是委屈了。正好,哥舒翰前阵子在青海大败吐蕃,兼任陇右、河西两处节度使却落了一身伤,被朕留在长安府中养病。就……升李白为陇右节度副使,代节帅行事吧。”
下朝之后。
张九龄归家向孟浩然说起今日这桩喜事。
他抚须苦笑:“哥舒翰是李林甫一手提拔的。圣人将人留在长安不出,显然是在为杨国忠创造机会。倒是便宜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李太白,就这么在两方斗争中捡了个漏子。”
孟浩然这几年在长安,看过中朝的起起落落,早已通透豁达。他愿终生不仕,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时感叹道:“张相公,十二郎这也算不得是捡漏。”
“您是知道的,他们一群人兢兢业业,在陇右改良小麦种子,叫稻谷麦子的产量翻了一倍有余;又重铸边防城墙,埋新造的钢筋入墙体,坚固异常。除此之外,牧马牧草、火药火器等等,都被七娘想法子做到了最好。”
而这些,陛下甚至都没有耐心去了解。
张九龄与孟浩然对视,同样叹息:“我怎会不知。只是如今奸佞当道,陛下听信谗言,十二郎和七娘这样有些实干的能臣,轻易出不得头了。”
所以,他才会讽刺一句“捡了个漏子”。
窗外长廊下,一对早早从南方飞来度夏的燕子正在筑巢。
张九龄立在窗边瞧了许久,面上带着几分饱经风霜的怡然笑意:“如今长安城万事俱备,就只看杨国忠如何唱好这台戏了。”
*
南熏殿外在落雨。
春雨如油,杨妃倚窗伸出藕臂接了捧水珠,回眸看向帝王,妩媚一笑:“三郎,可有兴致随妾身赏雨。”
李隆基靠在榻上,伸出手笑道:“来朕这里。”
杨玉娘心骂“懒鬼”,笑着离开窗边,来到七宝床边。
李隆基上了年纪之后,更加沉迷于炼丹延寿之事。
圣僧丹虽然叫他精神大增,却对美人们越发力不从心,唯有贵妃之姿才勉强勾起他的兴致。
正想抚摸美人,问问她还有没有比圣僧丹更奇妙的丹丸,高力士携一身雨水匆匆进了殿。
见杨贵妃在,高力士蹙眉,有些犹豫着没有开口。
李隆基不悦催促:“何事?”
高力士只得答话:“圣人,杨国忠状告御史大夫王鉷……谋逆之罪。”
李隆基一怔,身子都坐直了。
帝王确实没想到,杨国忠会如此拿王鉷开炮。
高力士见陛下阴沉着面孔,连忙将此事原原本本一丝不落陈情。
论起来,王鉷冤枉得很。
这事儿是王鉷之弟王銲惹出来的。他结交了一个自命有王者之相的逆贼,妄图发动政变。这种小丑行径自然是被地方镇压下来失败告终,只不过,杨国忠将此事抓住不放,坚定认为王鉷也是谋逆之事的知情人,理当抄家问斩。
李隆基头疼地骂了一句“儿戏”。
他只想动李林甫,且对王鉷颇为宠爱。杨国忠这是完全办错了事情。
杨妃听过此事,垂眸遮掩住眸中惊讶之色,上前为帝王揉了揉太阳穴,被反扯进怀中。
李隆基把玩着那只柔夷,吩咐道:“王鉷朕清楚,绝不敢有谋逆之心。你就派人去传个信,叫王鉷亲手将他那不成器的弟弟斩了,以逆子头颅平息朝中妄议,也算大义灭亲了。”
高力士为难:“王御史向来重情义……”
“就说是朕的意思,他难道敢抗旨不尊?”
这话一出口,高力士也不敢再多言,应一声退了出去。
屋檐下雨滴渐密,很快就成倾盆之势。
高力士袖手叹息一声,撑伞迈入雨幕之中。
他知道,王鉷怕是活不成了。
……
果不其然。
高力士亲自去传圣人口谕,却只得来王御史泪流满面的跪地一叩首。
“臣多谢圣人保全之意,只是阿娘临走前将幼弟托付与我,做兄长的自是要与兄弟同生共死。臣,不能忠君之事,有愧于陛下!”
御史大夫王鉷抗旨之言传回兴庆宫内,帝王当即震怒。
在一片吹嘘追捧声中,李隆基早已容不下半分违抗与质疑。于是,帝王对宠臣的宽和,一眨眼就变成了要命的滔天怒火。
当夜,杨国忠与陈希烈用刑审讯王鉷兄弟二人。
七日之后,此二人被指控为“奸诈歹徒,心怀不测”,呈报与南熏殿。李隆基当机立断,命王鉷自尽,王銲杖毙,王氏子孙满门诛尽,一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