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则天皇帝的面首? 一更(2 / 3)
要召来万人踩踏。”
李林甫听过这话,却是一脸好笑:“你当我不弄他们,他们日后就会放过我吗?”
见李岫被问住了,他又道:“你也不小了,怎么想法还是这般天真。”
陛下重用他,多半是因为当年他与惠妃为伍,力荐寿王殿下为储君。有这层私怨在,他就绝不会得了权势,便为当今皇太子李亨所用。
他是陛下的鹰犬,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保住权位,尽力挣扎,就是李林甫对自己的唯一预设。
想到这些,他幽幽道:“今年,被送来长安的士子注定诗、赋、论、词,无一人及第。”
李岫惊恐:“那陛下若是问起……”
“天下富有才学之辈,已尽入圣人麾下,可谓是野无遗贤的大喜事,自然是要呈禀天子,声势浩大地庆贺一场。”
一场针对士子的试炼还没开启,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杜甫也在这起“野无遗贤”骗局之内。
特开的恩科于盛夏张榜。
只是,今年不只是杜甫落了榜,就连身边认识的诸多士子也无一例外全都落第。此时此刻,诗人的敏锐度叫他骤然清醒,继而想到了七娘二入长安时,曾诚心劝告他:
“不必执着于今日的长安,终有一日,你会发觉毫无意义。”
“杜二甫,暂且放下长安,你才能见到整个大唐。”
一腔怀才不遇,在此刻无比共鸣于这番劝慰。
杜甫不知道七娘如何能看得如此通透,或许,是李白、王昌龄他们在京中时,也有如此感受吧。
长安城中潦倒数年,杜甫终于看清了现实与自己的内心。
他要离开长安,前往陇右,与友人会合。
*
夏末,陇右道刚刚收完今年的小麦。
防风林长成之后,各州县的农田地力都因此受益良多。加上小麦通过两年的改良,外加肥料助力,产量自然喜人。
七娘先前因为收复小勃律的功绩,已经被李隆基破格升任为天策上将军谘祭酒,同时兼天策府功曹参军。
军谘祭酒是个军务参谋一样的官职,比之负责干活的曹参军,更多了几分指挥和礼仪上的权力;
而功曹参军最大的好处,是掌管了天策府中官员的选拔、福利等事。
这二年,入府侍奉的蕃将人数超过汉将。
因而七娘心中很清楚,李隆基这是在拿她震慑这些个边将。
没过几日。
杜甫带着长安的最新消息,一路跋涉来到西都。
李白欣喜迎人进门时,七娘正挽了袖子,在琢磨水泥加固甘州、凉州等地城墙的事情。
几年未见,女郎出落得越发……像个不好惹的刺头。
杜甫比了比自己的臂膀身形,笑道:“从前七娘说往后保护我,我还不信。如今一瞧,她这肩头绝对是扛得起事的!”
李白、高适几人忙摆手:“七娘不经夸,莫要让她再窜上天了。”
众人登时笑作一团。
傍晚时分凉风习习,他们索性围坐在院前一株桐树下,聊起这几年的近况。
七娘脏着一双手,就这么甩开袖子坐在石墩上。
阿寻习惯性地去掏帕子,却看见宁斐坐在石桌前,已经自然而然接替他干了活,顺便给七娘和众人添了茶水。
除过阿寻,无人注意到这些小细节。
杜甫将李林甫的“野无遗贤”之言讲给众人,引来一片骂声。
连向来稳重的贺知章也多了句嘴:“李林甫小人心思、妒性太强,才望功业在他之上,很容易遭到忌惮。”
尤其,是与吏治派打擂的文学一派。
杜甫顺着这话想起一桩事:“贺监此言不假,但依我看,李林甫他千防万防,却算漏了一个人。”
“何人?”七娘追问。
“贵妃堂兄,度支员外郎、侍御史杨国忠。”
王昌龄也才帮着忙活完新划田亩之事,赶来听到这事,随口道:“杨国忠一介纨绔,能混到这位子都亏了杨妃从旁美言吧。不过以他之能也就到这了,何须李林甫分神忌惮?”
众人似乎都赞同这说法,唯有七娘蹙眉摇头。
杨玉娘绝不会帮衬杨国忠。
这几年,她们依靠岭南贡御的荔枝做联络。她深知,杨玉娘从未与当今天子和杨家同心同德,甚至因她提醒,起了提防心。
七娘道:“按照杨国忠的谄媚行径,很可能是抱上了李林甫的大腿。而李林甫看重他背后独得圣宠的杨贵妃,又觉得这人没大本事,好掌控,这才愿意提拔。”
杜甫在长安呆了几年,临出京师又与张九龄会面,才有这一番推测。七娘身在陇右却一下子揣测到了真相。
他不由多瞧了女郎一眼:“不错。杨国忠从前在蜀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