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8 章(5 / 6)
哦,不对,昭然若揭是贬义词,不能用在官家身上,反正就是懂的都懂。
五道策论,一道重点在“新”,两道重点在“钱”,两道重点在“强”,很好,看出来官家想迫切的解决大宋又穷又弱的局面了。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孟子》里也引用过这句。
周虽是古老的邦国,但却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
周文王不拘泥于旧制,采取新法富国安民,孟子引用这句的时候也是劝国君不要死守旧规,要像周文王学习,发现问题就改革自新,如此才能使国家富足百姓安康。
懂,官家这是想推行改革,顺着官家的意思写就行。
后世关于宋朝三冗两积的讨论不少,他上学的时候也曾听过不少大家讲宋朝,当时听的时候浮于表面,可再加上他这些年在大宋的亲身经历,真让他放开了写五道策论的纸答这一道题都不够。
后面《浮费弥广》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两道,巧了,他都挺熟悉。
先前他二哥的文章里写过“浮费弥广”,后面重点写的是冗兵冗官,如此才导致国家冗费,他们俩当时还讨论了半天是开源更重要还是节流更重要。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出自《论语》,意思是百姓如果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富足?百姓如果不富足,国君怎么会富足?
主要讨论的是“富民”,答起来不算难,熟读《论语》顺着儒家的富民之道往下写就能写出一篇策论,
但是却不好写出彩。
官家和朝臣都熟读四书五经,《论语》上写过的他们都知道,那么多朝臣都没法真正让百姓富足,考生埋头苦读数十载,大多都不曾发愁过柴米油盐,他们能提出什么有见地的看法?
?本作者醉酒花间提醒您《[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所以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更像是拦路虎绊脚石,比上面几道都难。
至于最后两道《安国强军之道》和《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这就更直白了。
前者直接就是安国强军之道,后者是问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为什么国君采取同样的方法而结果大不相同?
嘶,不好写,也不好写。
但是他喜欢。
苏景殊看完题目后很是惊喜,大概是庞衙内烧的香起到了用处,这届的题目甚合他心。
正巧这届主考官冯京冯大人是个才华横溢不拘小节的人,答题时露些锋芒非但不会被厌恶,反而更容易被主考官看重。
民间传闻当年冯大人和权臣张尧佐的外甥石布桐同场考试,张尧佐是当时仁宗皇帝最宠爱的张贵妃的亲伯父,他想让外甥当状元,于是以重金收买了考官让务必将石布桐取在第一名。
据说张尧佐还特意请算命先生预测状元到底出在谁家,算命先生说会出在冯家,他就立即找到登记考生姓名的官员,吩咐如果有姓冯的报名,一律不准列入准考名册和应试名单里。
冯大人得到消息后很发愁,他姓冯正好撞在枪口上,可春闱考试总不能不考,于是决定改姓名把“冯”字的两点移到“京”字旁,“冯京”便变成了“马凉”。
殿试结果公布,“马凉”高中第一名,成了状元。
天下中冯京,天上中马凉。张氏权威无用,不中冯京中马凉。
现在去戏园子里还能点到相关的戏文。
当然,殿试名单查的非常严,考生籍贯什么的写的清清楚楚,临时改名的事情不可能发生,这事儿单纯就是张尧佐名声太差,百姓为了唾弃他故意编排出来的戏文。
不管怎么说,冯大人不是拘泥教条之人,只要他写的不太过火就没事儿。
五道策论一天写不完,这场考试和诗赋论一样一共三天,之后就是和诗赋同样不怎么重要的贴经和墨义。
最后一场的重要程度还不如第一场,这一场连理解都不怎么需要,只要记性好会背能默写就行。
对过目不忘的苏小郎而言,最后一场就是送分题。
但是即便如此,连着九天考下来也非常要命,很多人考到最后已经是脑袋空空,即便贴经和墨义都是最基础的背诵默写也可能写的乱七八糟。
考的就是心态。
九天的考试考下来,小小苏膨胀的感觉现在的他才是最牛的,区区三天的秋闱也不过如此,和春闱相比都是弟弟。
九天啊,天知道这九天他是怎么过来的。
不知道小金大腿的感受如何,有没有后悔进贡院的大门。
考前进来时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