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武功盖世(2 / 2)
。以及讴者出身的皇后卫子夫凭什么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拥有最豪华嫁妆的皇后。”
“在古代外戚素来是被文人轻视的存在,司马公在写《佞幸列传》时为了与韩嫣、李广利之流对比,以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结尾。”
“我想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卫青和霍去病因外戚身份得到重用,却能凭借自身能力功绩取得功名,比前面那一群不知所谓的佞幸强多了。但就因为太史公这一句,后世许多文人尤其是宋明清文人为了贬低卫霍,就常掐头去尾说卫青和霍去病被太史公列入了佞幸传。”
“裙带关系确实容易为人所厌恶,但不要忘记卫霍所在时代。在科举制度诞生前,施行的是举荐制度,这种制度在最初确有其积极意义,但很快为世家、豪族掌控,因此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有诗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科举制度又是何意?”秦始皇思索道。
“秦汉背景下,寒门是非常稀缺的存在。皇帝想要绕过世家、豪强提拔人才非常困难,从外戚中选人则是最佳途径。外戚大多知根知底,与世家不是一块铁板,用外戚可以平衡世家在朝堂的力量,防止皇帝被架空,这才是汉代皇帝热衷于从外戚挑人的根本原因。”
对于主播之言,大多数汉朝皇帝表示同意。察举制中不乏世家举荐自己人,世家既然能举荐自己家的傻儿子,凭什么天子不能从自己的亲戚中提拔人才。
“在我看来,从外戚选人和由世家及地方豪强掌控的察举制度选人上来并没有区别,都是主观选拔为主。差别仅是所选是皇帝的亲戚还是世家、豪强之人罢了。但不管是外戚还是察举,得到了官职,要做出成绩却要凭借真本事。”
“而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绩,关键是他对当时的社会所起是正面还是负面作用,他对华夏民族的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这些与他的出身却没有关系。一个人对华夏民族有促进作用,不管他是宦官还是外戚我们都会褒扬;一个人若对民族是拖后腿的存在即便他是饱读诗书三元及第当得官又有屁用!”
“为什么在说卫家之前,我要说这些呢?卫家因外戚身份,在封建社会文人之中不乏恶言,甚至卫子夫因为歌女出身也免不得被诟病。可哪有怎么样呢?不管是卫子夫还是卫青、霍去病,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能够从最低微的奴隶成为皇后、成为神将,固然有汉武帝慧眼识英雄,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的才华能力。”
“若卫子夫是戚夫人那样的笨蛋美人,即便她是太子的生母,卫青的姐姐也不能在色衰爱弛后被薄情的皇帝所礼遇。若卫青是李广利的那样的蠢材,汉武帝再看重,也不可能被誉为军神。”
“说卫子夫和卫家,必说卫霍。卫即卫青,卫青的身世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再详述。现在我们就详说一下奴隶出身,以外戚身份走到汉武帝面前的卫青凭什么位列八大军神,被称为SSR级神将。”
“汉武帝刘彻少年继位,是个非常有进取心的帝王。这个年轻的帝王登基之初就露出了远大的志向,不愿意延续四代君主的和亲政策,一改汉初的战略防御政策,想要积极进取。然因窦太皇太后和王太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少年君主必须‘奏事东宫’。”
“太皇太后信奉黄老无为而治,并不愿与匈奴开战。当然年轻的皇帝却也不愿意空等,不能与匈奴开战,他也派了张骞出使西域,并且两次出兵闽越且不战而胜。这两次战役在汉武帝一生的功绩中不值一提,却坚定了年轻的皇帝征伐四方的意志。”
“期间,皇帝特意派严助向反对出兵的淮南王刘安传达了一道旨意‘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即大汉是天下万国的宗主,具有征伐四方、扶危平乱的使命,表示自己对外征伐的合法性。这道旨意就仿佛一道宣誓,奠定了汉武帝武功盖世的一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