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章 兴师伐齐(1)(1 / 2)

加入书签

升为正卿的智瑶野心勃勃,迫切想提升智氏的影响力。要增加自家实力,只得为国出力,借此谋得封邑赏赐,扩张领土,繁衍人口,发展生产,增加积蓄。若想得到封赏,必须借助兵戈,若要出师,必须有名。此其一。

再者,兴师动众,必须有赢的把握才能说服国君。讨伐哪国胜算最大,也是个问题。为此,他冥思苦想,难以取舍。

忽闻一声清脆的敲门声,智瑶扬声说道:“进来。”很快,两名青衫黑帽的男子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宗主命我二人前来,不知有何事吩咐?”说话的是蓄着短粗胡须、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名叫张武。说完,他看向身旁面容白净、身形略瘦的青年男子,两人默契的点点头。后者叫智国,是智瑶的哥哥智宵的儿子。二人同为智瑶的家臣,是智府出了名的谋士能人。

“若是用兵,讨伐哪国为好?”智瑶也不含糊,开门见山道。

“用兵?”张武显然被这个话题吓了一跳,他微微皱眉,问道:“不知宗主因何事要用兵?”

“若非用兵,如何增强智氏的实力?”智瑶反问道。

“明白了。”智国用力点头,“利用公室之力以晋国之名,伐诸侯显名声,借机扩张智氏领地。”

“若是如此,鲁、卫、宋、郑皆可伐。只是——”张武欲言又止。

“不可伐鲁,万万不可。”智国一边说,一边连连摇头。

“为何?”智瑶大为惊诧。鲁国并非大国强国,甚至跟宋、郑相比,国力也相差一大截。

“在下可替宗主解惑。”张武自告奋勇,得到智瑶许可后,继续说道:“灭吴之后,越地与鲁接壤,越王已遣使往鲁聘问,鲁国亦有使者去越,虽未正式签约结盟,想来已不远。越国锋头正健,国力蒸蒸日上,与其争锋,于晋不利。”

要借公室之名与鲁相争,出于新霸主扬威之需,越国一定不会坐视鲁国被侵占却置之不理。此时的晋国,四卿专权,智瑶能用的,只有可怜的公室兵力再加自家的军队武装,实在没必要去招惹锋芒毕露的越国。

“伐鲁已被排除,接下来就看是否伐卫——”智瑶想了想,缓缓说道:“实无必要。”

“宗主何出此言?”智国很好奇,除了鲁国,卫国应该是最适合捏的软杮子。

“从前赵鞅对卫国蒯聩多少庇护照应,结果呢?就是个白眼狼。归国之后三请四催,以国君之名邀请他到晋国都推三阻四。用兵于卫,费力功小。现在这个卫国国君,据说也是倒行逆施引得怨声载道。既然如此,不如等他们自行决出结果再说。”说完,智瑶瘪瘪嘴,一脸的不以为然。

赵鞅对卫国的执迷,智瑶向来不屑一顾。当然,赵鞅之所以如此坚持是有原因的。赵氏的封地与卫国相邻接壤,赵鞅想凭借晋国的国力获得卫的臣服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本,确保赵氏封邑安全无虞。

智氏的领地大都分布在晋国中部、西南、南部,卫国与之利益关联不大,没必要做没有回报的事。再者,如今的卫国国君的执政表现也是一言难尽。

流亡五年的卫出公终于返国复位,照理应该感恩惜福,好好珍惜来之不易重回到权力之巅的机会。也不知是因为蒯聩篡位三年天怒人怨的遗害,又或者是他的不得人心激发了众多野心人士深藏心中的君王梦,又或许是因为他是蒯聩儿子的缘故被迁怒。总之,此时的卫国跟他离开时已经大不同。

经历两任君王,赞成派、反对派、骑墙派搅成一块,盘根错节。新君来了,驱逐旧臣,君臣相逼,臣属斗法,又立新君,围绕人选又是一番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宫廷内讧。

卫出公在卫国执政第一阶段积累的人脉好感将他送回卫国,从前积累的资源却像过期腐烂的菜肴再也无法填饱肚子维持健康营养。归国后的四五年,卫出公一直水土不服。

朝臣换了两拨,为了重新树立权威,势必要扬刀立威,杀一儆百。反对派也不甘示弱,经过前两次的观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抓住时机迅速反击。反对派的反弹引起君权的警觉,对臣权的打击更是变本加厉。结果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君臣猜忌,人心惶惶,风雨飘摇。

这样的卫国,无需一兵一卒,只要静观其变就好。

“宋国南与楚毗邻,东与越相接,若是伐宋,得不偿失。”张武分析道。

楚国灭陈,越国新近吞吴,两国都处于上升期,锐不可挡。楚国急于向他国展示恢复国力后的自己仍是南方霸主,曾经因为被吴国重挫大伤的元气已经治愈,不仅如此,休整多年已是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越国更不必说。强大凶悍如吴,曾经把齐打得遍体鳞伤的吴,跟晋国一争盟主的吴,竟被小小越国吞并。听闻吴国被灭,中原诸侯震惊。

依目前的情形来看,越国的第一目标是鲁国,宋国相对要靠后。越楚是姻亲,不太可能此时兵戎相见,相安无事是双方乐见的。楚国往东去往东海一带宣誓主权,越国北上以新霸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