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一十章:川东(2 / 3)

加入书签

否忠心,是否有才,是否能够利用。

青山关大捷,只是证明了陈望的勇武和麾下的军兵精锐。

眼下看来陈望不仅勇武过人,确实也有大将之才,而且对于国朝忠心耿耿。

对于他下达的军令始终都是遵循,虽然也有因为临战情况而没有立即执行,但是也传来了讯息言明详情。

杨嗣昌试探了几次,在陈望传来讯息之后,发下命令强令陈望进剿,而后陈望便也按照他的计划前去进剿,没有违逆。

所以现在对于陈望,杨嗣昌的观感极好。

可惜汉中、郧阳两府在整个剿局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必须要有一员重将防守。

“如今流寇四起,烽烟满地,想要将其全部剿灭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明公所言正合如今危局之解。”

叶官明微微躬身,赞同道。

“六省并发,十面俱起,眼下的时局看威若累卵,但实际上成气候的流寇不过只有李自成、张罗二贼,还有革左五营三部。”

“只要击破这三部流寇,流寇声势必将一落千丈,消弭只在覆手之间。”

“不。”

杨嗣昌缓缓了的摇了摇头,否决了叶官明的说法。

“不是三部,只有两部。”

叶官明神色微凛,疑惑道。

“请恕学生愚昧,还请明公指点。”

杨嗣昌收回了手,负手而立,抬头挺立,淡然道。

“革左五营盘踞于英霍山区,依山为营,连脉为阵,虽人多势众,然破坏有限,抱偏安一隅之心,无有图谋天下之志,实则不足为道。”

“乱天下唯有李自成与张罗二贼。”

流寇的规模比起民变初期要少的多,不再是动辄十数万,数十万的规模。

张献忠、罗汝才两部的主力加起来不过两万人,如今在陕西搅动风云的李自成也不过只有一万余人。

但正因为是这样,这一次流寇的复起才更加的可怕。

因为这证明着流寇正在改变着一直以来的战法和思路,他们开始向着势力的方向发展,正在进行着精兵简政,甚至约束军纪,不害百姓。

无论是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和罗汝才,他们一路起兵都罕有大肆烧杀抢掠,几乎不害普通的百姓,而是广结善缘,约束军队,利用百姓作为耳目,将矛头全部指到了当地的官绅地主的身上。

这一切的种种,都佐证着李自成还有张献忠和罗汝才,他们正在向着农民军的方向发展,向着割据一方的势力发展。

流寇再如何的强大,他们不事生产,只知道掳掠,终究就像是无根之萍,早晚都能够将其剿灭。

但是若是让其转变成农民军,一旦其割据一方,裂土成王,必将会极大的动摇国家的根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杨嗣昌饱览群书,如何不了解各朝各代的兴替。

盘踞在英霍山区的革左五营人数众规模据闻超过了五万之数,算上周围的依附于其的群匪盗寇,人数还要再多两三万人。

但是革左五营仍然还是流寇,没有割据一方的打算,仍然像着以前一样裹挟饥民,驱赶百姓,四处掳掠。

所以杨嗣昌只派了黄的功和孙应元领着勇卫营压阵,将进剿的任务交给了当地的巡抚。

“明公所言甚是,却是学生想岔了。”

叶官明紧蹙着眉头,神色沉重,杨嗣昌所说确实不错,革左五营确实没有多少的威胁,没有发展的前景。

杨嗣昌微微低头,压低了声音。

“如果我记得不错,张献忠前不久在达州,击破了陈一龙和武声华所领的入援川军,北上太平县,正直趋汉中府可对。”

“明公记得不差。”

叶官明神色凛然,面色沉重,言道。

“在相持交锋十数日后,张献忠趁陈一龙和武声华所领的入援川军防备松懈之时,突然发起进攻,溃围而出,直奔太平县,如今已入太平县境,看起计划,应当是准备进往汉中府内。”

从太平县入汉中府,一共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过紫阳,进往兴安,再从兴安直入汉阴。

另外则是长驱小道,沿洋水直奔西乡,走着一条可以直入汉中府腹地。

张献忠麾下嫡系兵马在此前围剿损失颇重,如今部下多为郧襄山区的山民汇编而成,跋山涉水几乎如履平地。

邵捷春在夔州府内诸县设下重重屏障,最后还是被张献忠突出了重围。

虽然邵捷春指挥能力不行,造成了很多的错漏,但是夔州府山高路远,地势险要,张献忠每每能够溃围而出,还是能够看出张献忠所部确实精锐和适应。

“张献忠如此进军,意图明显,应当想要直驰西乡,意图进入汉中府腹地,很大可能是想与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