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7章 被刺激到了的米国(3 / 3)

加入书签

在设计中,星海号上的隔热材料是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即便是有问题,应该也只是部分问题而已。

但现在,这个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了很大部分。

尽管对比起米国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来说,平均10-12次航飞周期更换隔热瓦的数据已经相当优秀了。

毕竟无论是米国还是前红苏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每次发射着陆后,隔热瓦基本都得全部更换。

但对于星海号来说,这份数据,却没能够达到预期。

皱着眉头,徐川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报告文件,找到了星海号航天飞机返航时的数据。

从速度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返航时,星海号最高时的速度达到了27.46马赫。

换算一下,差不多达到了9.5千米每秒的速度,都快接近

如果是在天气良好的晴天,无云的地面上,星海号以这个速度飞过,哪怕是在宽视距中,人眼都很难捕捉到画面。

顶多就是看到一个黑点刷的一下就从天空中过去了。

哪怕这仅仅是在返回大气层之初时的巅峰速度,后续很快就会降下来,但如此高的返航速度,产生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来说依旧是个极大的压力。

尽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相关的情况,也做出了一定的减缓措施和手段,但很显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旧超出了预期的阈值。

当然,10-12次航飞更换一次航天飞机外部的隔热瓦,对于一架航天飞机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星海号外部的隔热瓦绝大部分都可以做成标准件的情况下,造价更是比传统的航天飞机要低很多。

从成本这些方面来考虑,这些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抛开成本以外,徐川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点,那就是:‘安全性’!

过高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尤其是对于外部的隔热材料来说,是个极大的压力。

过高的摩擦温度,可能会造成隔热瓦等材料的脱落,从而对航天飞机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的话,重复出现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一类的事故并不是不可能的。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的原因是隔热瓦损坏,热气流烧穿了铝制机身,导致爆炸。

而且这也不是航天飞机

1988年的时候,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就发生了可以说一模一样的事故。

不过庆幸的事,它最终安全返航了。因为脱落的隔热瓦下面正好是一个不锈钢天线,它的耐热强度远高于铝合金。

而对于徐川来说,隔热瓦损坏或脱落造成的航天飞机安全性问题,是他无论如何都需要避免和完美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