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8章 解决质子半径之谜(3 / 3)

加入书签

讲台上,徐川安静地等待了一会,没有人举手发言提问。

cern的验收人走上讲台,对这场报告会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感谢了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也感谢了徐川为物理学界带来的新发现。

并鼓励其他的物理学家以及研究机构去对质子半径之谜进行验证,希冀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彻底证实和解决掉这个问题,得到更为精确的质子半径数据。

当cern的工作人员宣布报告会结束后,会场中的物理学家们也陆陆续续的离开了礼堂。

徐川从讲台上下来,小组的成员顿时就蜂拥了过来。

“干得漂亮!徐!”麻省理工大学的实习生阿索尔·墨菲激动的上来就给了徐川一拳,打在胸口发出了沉闷的声音。

“徐,你解决掉了一个物理界的超级难题,相信明年的狄拉克奖章和爱因斯坦奖都有伱的一份。”

徐川笑了笑,道:“不是我,是我们一起,你们的贡献也同样重要,我会在论文中加上你们的名字的,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闻言,小组成员脸上均露出了灿烂无比的笑容,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了。

一篇论文,通常可以有3-6个作者,一作、通讯作者、二作、三作等,不同的作者在论文中占据的份量完全不同。

这次的质子半径之谜解决,一作和通讯作者毫无疑问是徐川的,但二作和三作,对于小组成员来说同样不同忽视。

毕竟这是物理界出了名的难题,当前粒子物理界最前沿的问题,份量之重,可以说仅次于去年五夸克粒子的发现。

如果今年的cern没有什么新的重要发现的话,那么质子的半径之谜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将是今年cern最重大的成果。

能在这样的一篇论文上署名,哪怕是二作、三作,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有这样的一份履历在,他们在未来无论是寻找工作还是申请科研实验或者科研设备,都要容易很多。

比如来自哥廷根大学的娜娜莉·凯斯勒,毫无疑问,cern的正式研究员将有她的一份,甚至可能直接从明年提前到今年。

特别是对于小组成员中年龄最小(抛开徐川)的乔纳·克里尔来说,他还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读博。

来cern实习一方面是的为了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毕业论文。

而现在,他目标达成了。

以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的份量,哪怕他仅仅能在论文中混个三作,都足够他从任何学校毕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