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三十九章 忠良义勇(1 / 2)
谢文载看起来感慨不已。
在今晚之前,他虽然隐约听说过些许贤妃的往事,但并不知晓,原来她刚进宫不久,就因为奉周太后之命前去坤宁宫给吴皇后送东西,阴差阳错地撞上了那场大火,还与吴皇后身边的宫人一道,助受惊早产的吴皇后生下了七皇子,而后又与宫人一道护送七皇子前往慈宁宫避难,十几年来,一直都在精心照顾着吴皇后留下的幼子。
曹耕云与陆栢年也同样在感叹:“怪不得这许贤妃原本不过是区区宫人,听说也不是什么绝色佳人,竟然能得皇上另眼相看,原来是这等忠良义勇的女子!周太后明知道七皇子还活着,却也愿意让许贤妃服侍皇上,并为皇上生下八皇子,就有了解释!”
“是呀,若不是许贤妃封妃受宠,又生下八皇子,吸引了孙贵妃与孙家人的目光,只怕七皇子早就被发现了。那时候孙贵妃正风光无限,手握大权,又岂能容吴皇后之子存活于世?!吴皇后的幼子能保全,不但多亏了太后娘娘的护持之恩,许贤妃亦有大功呀!”
曹、陆二位感叹完,曹耕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既然七皇子也在慈宁宫中隐居,想必吴家幸存者是知情的吧?怪不得太后娘娘送他们出宫后,一直让他们住在承恩侯府中,不许出门,也不许见外人,去岁更是直接把人秘密送到长安来。这是怕他们走漏风声呀!幸好他们也懂得事情轻重,哪怕到了长安后,无人拘着他们,也不曾说出七皇子的事。否则当时城中还有孙家的奸细,一旦把消息传回京中,岂不是要酿成大祸?!”
陆栢年点头赞同。
谢文载迟疑了一下:“归夫人母女是否知情,我不知晓,但吴珂多半是心里有数的。方才我问过他了,他承认在宫中那几年里,他曾经给七殿下做过伴读,与七殿下一同接受慈宁宫博学女官的教导。我看他的功课,根基打得挺牢,但似乎不是文人读书的路数,更侧重诗赋与史书,大约就是这个缘故了。”
因为从前教导吴珂的人,并不是惯走科举之道的宫廷女官,所以吴珂写起文章来,总有些挥之不去的脂粉味儿,偏偏又能引经据典,还常常以史为鉴,颇有些高屋建瓴的意味。谢文载总好奇这个学生到底是跟着哪位先生读书的,如今才算是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不是宫中女官教导吴珂的路数特别,而是他仅仅是七皇子的伴读而已,是跟着七皇子上学的。宫中女官不会教导七皇子如何写科举文章,却会教导他如何从史书上学习怎么做好一个皇子。吴珂作为伴读,学一套自然会透着古怪。不过胜在根基打得牢,人也聪明好学,他慢慢调|教几年,就能把孩子掰回到读书人的正道上来了。
海西崖问谢文载:“如此说来,皇上是因为孙贵妃发现了七皇子的存在,为保他性命,才不得已公开他身世的?可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从前不能公开?八皇子出生前,宫里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皇嗣,连出继宗室的皇子都差一点儿还宗了。皇上那时候身体也不大好,病得很重,却也提都不提。但凡那时候朝野百姓知道有七皇子,也不至于惊慌呀!”
要知道,他们当年在瓜州听到迟来的京中旧闻时,可是真真切切地为皇家担忧过很长时间的!那时候谢文载跟几个要好的友人夜里睡不着,还爬起来对着窗外的月亮默默流泪呢!
谢文载也想起当年的黑历史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小声道:“听说七皇子身体不好……吴皇后是在大火时受到大惊吓,才早产生下了他。据说当时火势蔓延得极快,三殿下又受了很重的伤,母子俩在心腹宫人搀扶下,勉强逃到坤宁宫后殿,就没办法坚持下去了。没有稳婆,也没有太医,就连七殿下的脐带,都是吴皇后用牙齿咬断的。
“吴皇后生完孩子就不行了。那时三殿下也早已伤重而亡。许贤妃与另一名宫人冒着大火,匆匆外逃,要瞒过周围所有人的耳目逃到慈宁宫。太后也不敢惊动太多人,只能让可信的太医来诊治,但药物补品都有所不足,光是七殿下的乳母便不好找,后来还是归夫人抱女进宫,太后娘娘才有了征召乳母的理由……”
因为这种种原因,七皇子先天不足,后天又没养好,因此身体自小就比一般的孩童要瘦弱。周太后担心他很可能活不到成年,哪怕皇帝知道他的存在,也不会挑选这样一个孱弱的继承人。与其让他成为孙贵妃的眼中钉,小小年纪就死于非命,还不如让他留在宫中悄然成长着,等身体养好了再谋后事。
谢文载道:“据麻尚仪所说,太后娘娘起初瞒了好几年,等到六殿下夭折,皇上病重,被接进慈宁宫养病,太后娘娘才将七殿下的事告知皇上。皇上知道自己还有子嗣存活于世,心情大好,病情也有了起色。可当皇上身体好起来后,他再看到七殿下孱弱的模样,便又担心这不是长久之计了……”
众人一听就明白,皇帝病重时,有皇子能继承储位,他就很满足了,可他的病一旦好了起来人,便开始嫌弃七皇子体弱,又不想公开七皇子的身份了。
据麻尚仪说,当时皇帝有意纳新宠,再生皇嗣,可孙贵妃却竭力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