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零七章 唯一的节日(1 / 2)

加入书签

孔融还没有回长安的时候,就在颖川娶了一个投降官吏的女儿作为妻子。

他原本的妻儿全部失散在了北海,落入了袁谭之手,生死不知。所以孔融十分光棍地另娶了一个,大概是想趁着还不到五十岁,抓紧时间重新传宗接代。

而俞厢在年前的时候,经热心人说合,也娶了一个寡妇为妻。

按理说俞厢已经是秩一千石的御史中丞,即使不看在他和方飞的关系,也不看御史中丞这个重臣掌握的实权,就当是一个普通的千石官员,也不至于非得要娶一个寡妇。

这是因为这个寡妇并不算普通,她是何进的原儿媳妇尹氏,还带着一个十岁的儿子何晏。

尹氏的丈夫,在何进被杀之前就早逝了。何进死后,董卓入京,又对何氏一族大加杀戮,而尹氏却因为回了娘家逃过一劫。

尹氏的父亲尹康在朝中担任谏议大夫,虽然没什么出名的事迹,但其家族也算得上是司隶世族。

尹氏不仅貌美,而且是此时不算多的识字女性。同时这件事也代表着尹康等部分朝中中立派,开始倒向方飞一方。

俞厢本人早已年过三十,此时的人们对于婚姻也没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既然有这些好处,他自然就会答应与尹氏联姻。

其实不仅是在汉末战乱年代,即使是在之前,许多男性也是年纪极大才会娶妻。

比如蔡邕,两个女儿都是老来得子。

这种情况,有些是因为年轻时或没有发达;有些是想要追求抱负、功名;有些是长年在外奔波,没有机会娶妻……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在取得了足够的地位或财富之后,都不再会是问题。

所以汉代男性,尤其是一些后来看上去位高权重的人,也常常会有晚婚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安定下来,打算娶妻的时候,往往年纪都不小了。

今天出门游览春社,俞厢就带上了新婚妻子和继子何晏一起。

“我已经不是小孩了,我不能和女眷在一起。”十岁的何晏,看起来眉清目秀,大声反对罗栋要把他带到家眷们那边的企图。

“晏儿,不得无礼。”尹氏小声喝斥道。

“母亲,你们过去吧,我就和继父在一起。”何晏却十分倔强。

俞厢一笑道:“那就让平叔与我同乘一车吧。”

小小的风波过后,队伍再次出发,向着昆明池而去。

龙首原的贫民窟已经全部拆除。

从初平三年起,方飞开始鼓动龙首原贫民、流民进入上林苑垦荒,此后又有杜陵杜氏大肆发动贫民抢着开垦上林苑,加上方飞数次扩招、扩军,总计吸纳了一万多人。

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拆除中,如果没有产业。

也会在被甄别后,有犯罪记录者被判处劳役送到了煤矿,清白者送去了三辅各处王田区。

因此如今的龙首原,现存建筑除了占地极广的“大汉综合学校”,就只剩下了古老残破的辟雍和灵台。

而在距离安门约一里的大片空地上,此时订了许多木桩,划了白线,正要开挖一个完善的下水系统。

龙首原整体地势相对长安还要高一些,所以下水系统也比较容易规划和安排。

不过此时工地上并没有什么人,是因为工人、民夫们也都回自己的家里去参加春社了。

春社,可以说是汉族最古老的民俗节日。

从上古时代,华夏大地的人民,由原始渔猎采集转为农耕为主以后,土地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生存资料。

所以在这个时候,掌管大地的土地神,也就是“社”,地位变得十分崇高;对“社”的祭祀,也渐渐变成了族群最重大的活动。

随着农业的发展,之后又诞生了另一神灵崇拜,也就是五谷之神,被称为“稷”。

“社”和“稷”,即土地和粮食,关系着人的生存,族群的延续,是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两者又相辅相成,所以之后被合在了一起进行祭祀。

这也就是“社稷”这个概念的由来。

之后部族首领们,又赋予了祭祀“社稷”其他的一些意义。

当时人口极少,为了快速增加人口,每逢社稷时节,同时也一场是男女相交、野合的盛事。

一直到秦汉时代,增加人口不再是统治者觉得最紧迫的的事情,春社传统的男女幽会、野合的习俗才开始被禁止。

在战国之前,春社甚至还是汉人唯一的节日。

汉初时曾经严令禁止民间举办私社,其原因其实和方飞的《公祭令》类似。

因为在早期时,“社”不仅是人民聚会交流的节日,还是一种极为重大的祭祀活动,以至于当时把许多祭祀行为都称为“社”,同时也是“社会”这个词的由来。

有了社,不仅有了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形式,还有了共同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国家的雏形和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