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勇敢(1 / 2)
b级基地。
在一片空出的厂房空地上,一个近2.1米高的超大号人形机械用天车吊到了中央位置,降低高度放在两台并列放置的跑步机中的一台上。
机器人的肩部用绳带吊住,但两只仿人形的足部接触到跑步机。
接着一名穿着连体服,浑身布满电极的人走上另一台跑步机,在自己的背上也被连接从头顶垂下的线缆后,稍微动了动然后做出ok的手势。
在他的周围,还有环绕着身体的传感器和摄像机,这些设备的数据和他身上的传感器一样,都会将信息传送到机器人的计算机里。
工作人员立即为机器人通电,长的跟终结者差不多的人形机器人头部的微型屏幕亮起,跑过一连串数据后停住,和没通电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张伟,开始行走!”
右侧跑步机上的张伟听到指令,稍稍犹豫了以下开始以正常的步伐开始行走,走的时候浑身的电极跟随身体一起在空间中移动。
四周的摄像机和身体上的传感器一起,从两个方向获取他的运动数据,传送给机器人的同时也在控制人员的电脑上显示出捕捉到的的3d实时动态模型。
张伟并没有刻意调整自己的动作,就是很轻松地在跑步机上走路,双手也自然地小幅度摆动,过了几分钟后,他被命令进行快跑。
再然后是慢跑、跳跃、原地旋转、爬行、翻滚等各种动作,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张伟额头上也渐渐冒出了汗珠。
除了不断改变动作的指令外,就只有红外摄像机和激光雷达不断跳动的指示灯。
当然,同样忙碌的还有在几百米外地下三层的地下室里,大量空调降温下全功率工作的星辰一号超算。
只是这时候运行的并不是基地人工智能“山海”,而是单体学习型机器人ai:勇敢。
这是微电子部和轻型机械部联合研制的人形仿生机器人所用ai模型的名称,命名是谢廖夫取的。
勇敢,在俄语里可以用“瓦连京”解释,谢廖夫刚好有个亲密战友,叫做瓦连京·彼德罗维奇·格鲁什科。
谢廖夫对这位朋友印象深刻,于是在内部征求命名得时候毫不犹豫地给它取名叫勇敢,以纪念亲爱的瓦连京。
“勇敢”是微电子部门在吸收sc09技术后
只需要在研发阶段喂进去尽可能多的数据,它就能自主学习技能,迭代到成熟状态后装载在单个机器人的芯片中,就能完美地执行各种任务。
现在,它要学习的是走路。
张伟几乎把各种人类能做到的动作都做了一遍,最后才被放过。
这是“勇敢”受到的
十几名研究员和累到坐在地上的张伟紧张地望着勇士001号机器人,它已经被接管操控了,并被给出了“在跑步机上行走50米的指令”。
勇士001在被“勇敢”接管的一瞬间,姿态就发生了改变,原本弯曲的腿关节站直,吊着肩部的绳带立刻松弛。
两只机械臂并不同步地做出了不同的动作,就像一个正常人类一样,双手放松微微张开,稳稳地站在原地。
一名研究员发出惊呼,因为他们没有编写任何行走程序,只预置了勇士型机器人的基本参数和零件数据,让ai了解自己的身体。
至于怎么动,是像人类一样双足行走、还是倒立、奇行种一样四肢爬行理论上都有可能,全看ai自己的判断。
显然,“勇敢”选择了学习样本的人形行走方式。
勇士001停顿了一两秒,然后就在原地开始活动,它直接就大幅迈出左腿,整个身体因为重心变化迅速前倾。
勇士一号可不轻,2.1米的身体内部扎扎实实填满了各种设备,质量达到了270kg,这还是应用了些许减重措施的结果。
它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勇士一号整个身体向前倾倒,但肩部固定的绳带却发挥作用马上紧绷,带有些许弹力的绳带又使得机器人突然受到极大的力,突然之下又有反向倒下的趋势。
但“勇敢”并没有等待在绳带的作用下自行稳定,它的四肢和身体上的活动关节开始像溺水的人那样突然大幅运动,500多斤的身体踉踉跄跄地在跑步机上胡乱移动。
在众人的视线中,勇士一号从踏出
因为“勇敢”在意识到自己将会倒伏过后尝试纠正姿态的速度太快了,直接调动全身所有可动部件,根据遍布周身的传感器和数据库,用几乎是人类本能反应的速度不停地调整重心试图站稳。
这样的批量指令处理指令和响应速度,已经超出了这个时代一大截。
机器人技术的制造,包括关节、微型电机等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其实就已经有潜力做到和人类差不多了,控制技术才一直是难点。
就勇士001的表现,拿出去绝对会让人以为是作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