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451八仙过海(1 / 7)
在仪表仪器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上,毛行健没有继续深入讨论,因为虽然紧迫,但还要跟涂中市政府汇报过后,才能进一步商讨。
其中可能还要涉及到一些安抚工作,或者说原下岗职工的安抚工作,才是首要的。
当然有钱什么都好说,没钱的话,仍旧是两手一摊。
现在毛行健可以放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可以借张浩南的名声一用。
提涂中市政府的下岗职工安置委员会,那可能老民兵恨得牙痒痒,但要是说两江省的某个大老板来了要搞投资,那就还有的谈。
倘若是去建康勤快的,消息稍微灵通一点,可能还听说过“浩南哥”三个字,那就更有说服力。
人家有钱嘛,这是硬道理。
所以暂时淮西省招商团,基本都统一了想法,临时性改变了招商方向,着重在茶叶种植上进行讨论。
传统茶叶种植能赚钱,但茶农增收效果十分低下,除开两江省、两浙省以及闽越省的一部分,小户茶农想要发财,可能性极低。
基本上跟种地类似,赚钱的都是大户,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关键就在于哪怕季节性的采茶工,工资也不会特别高,均摊下来,一个月四百块钱左右。
而且其中还涉及到压工资的问题,县乡两级政府在面对大户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制约作用,因为茶叶这行当是有其特殊性的。
类烟酒盐,但又不是。
当然,如果是非传统茶叶消耗,那就另当别论。
简而言之,张浩南现在跟淮西省招商引资团讨论的,不是传统农业,而是农业工业化。
卖茶叶包未来长期也必将一直对一线茶农有利。
名茶价钱再高,关他们屁事?
就跟丝绸生意一样,价钱再高,这是他们自己穿呢?还是他们自己吃利润大头呢?
一个道理。
茶叶流通环节,赚钱的部分并不在种植、维护、收获这些地方,而是终端销售。
谁能卖出去,谁就牛逼。
倘若张浩南不做茶饮料,而是卖传统茶叶,那就是另外一个模式,雇几百个年轻女大学生,家里也都可以有年老体衰的爷爷,然后就可以正式开卖。
当然也能去找几个法师开光,这都是基本操作。
但做茶饮料,那就简单粗暴多了,和卖饼干卖肉松是没有区别的。
本质还是农业工业化的一环。
这也是地方政府比较可控的一点,因为这些商品,是肯定要摆在一般超市、小卖部货架上的。
“涂中的茶叶种植面积呢,四五万亩上下,有高有低,也算是看年景,随行就市。如果有需要的话,山区还能增加茶叶面积一到两万亩。鸠兹的数据跟涂中差不多,仿上仿下吧……”
毛行健跟鸠兹那边有沟通,所以会议继续的时候,基本算是统一了意见,如果张浩南要投资,可以做产业园模式。
淮西省省内情况其实有点复杂的,地方割裂感跟两江省有点像,但本质是不同的。
两江省看似是文化、地域上的割裂,实际是财政上的复杂性,导致了内部的奇葩。
省到市,市到县级市,甚至极个别工业县级市的内部,还有市到工业镇的复杂烂账。
两江省财政上相对宽裕,主要是因为县域经济发达的缘故,跟地级市的规划不能说没有关系,但总体来说关系不大。
有钱才是爷嘛,谁掌财政大权听谁的,放哪儿都是这么个道理。
而这也是为什么两江省诸多县级市如此豪横的缘故,因为直接听省里的,跟所在地级市没有特别大的直接经济往来。
淮西省并不存在这种奇葩的经济结构,当然从国家整个大局来看,两江省复杂一点不和谐一点,这是好事。
淮西省的内部相对割裂,就完全是文化、地域上的问题,经济问题倒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经济问题在这个时期的整个淮西省,那都是问题。
哪儿都要用钱,但钱就那么多,所以都得地级市本身想办法。
离建康近的城市,想的办法就粗暴得多,老子哪怕去建康打工,也比留在老家种地强。
想饭辙这个事情,九成九都是逼出来的。
所以这光景虽说淮西省代表团口音也是各不相同,但为了搞钱这件事情上,相对来说统一。
“产量上呢,三四年树大概两百斤,省内其它茶产区都差不多,就算高一点,也就是三百斤左右……”
务实的讨论都是基本走数据,不是扯淡的金融数据,而是实体物的固定产出,因为这个跟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绑定。
所以是不是毛行健出来说,都大差不差。
姑孰市的茶叶种植规模有限,也就几千亩上下,其中一部分还是由建康市管理指导,并且建康市在这里还有一小块飞地,虽然不大。
“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