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3章 君臣相宜(1 / 2)

加入书签

且不提大明这边战后事宜,赵宋这里,又是另一番光景。

使节回返后,带来了明君愿与皇宋交好的意向,赵匡胤总算是松了口气。

没法子,实力弱就是这么战战兢兢,哪怕晓得对于明国来说,与赵宋和平相处更符合自身利益,但若是他朱洪武发起飙来非要提兵再比划比划,那他老赵也只能硬着头皮开干了。

好在这能在史书上留下偌大名头的帝王没一个是意气用事的。

淮北数州的小利和宋明交好的大盘哪个更重,还是非常拎的清楚。

给将士们放了赏,又摆了庆功宴后的第二日,老赵把冯道、赵普喊过来议事。

战事既定,该当如何施政便须得好好研究研究了。

赵大没有喊上将军们,偏厅内就仅只三人。

“如今二省之地已定,又侥幸取得了淮北地,新增疆土该当如何治理,还得二位卿家出出主意。”赵匡胤虚心问道。

冯、赵二人对视一眼,还是赵普先欠身答道:“陛下,昔日汉高祖入咸阳而承秦制,今陛下欲安定二省之地。无他,沿袭旧制可也。且不光此地,便是我皇宋故地亦可从其间学习一二。臣这些时日以来,钻研明清之制,窃以为颇有可取之处。比如那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科举制,还有那内阁之制。。。。。。”

有了完善的三级科举制度,天下人自然会崇尚文治;而把明国的内阁制加以修改完善,也能进一步放大中央文官的权力。

赵普身为文官领袖,对于这些制度自然是见猎心喜,希望赵官家能加以借鉴,应用到宋国政治架构上。

可惜,赵普才刚刚打开话头,正欲继续细说,就被赵大伸手止住。

“赵卿,这明清新制就不必细说了,今日唤卿来此,乃是要议一议,如何使新土之民力为我所用。”

这个赵普,真是太不晓事了。若是一切照旧,我老赵才能拿到多少利益?能养得起几个兵?

这厮,一门心思为文人谋福利,什么科举、内阁,现在是操心这些事的时候吗?

真把这明清之制嫁接到宋国,那文人的地位飞起来,武夫这职业便无人问津,到时候诸国来攻,让这些耍嘴皮子的家伙上阵吗?

当年武夫桀骜,须得你多出出主意,压制这帮无法无天的丘八。

而今列国征伐,正是需要将士用命的时候,你不想办法多给儿郎们些甜头,还要扒拉更多的利益到文官盘子里,真是不识大体。

“冯卿可有何良策?”赵匡胤对自家元从的老伙计愈加失望,索性把头迈向一边,看看政坛不倒翁、五代常青树有什么见解。

冯道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反问道:“却不知陛下可有章程,微臣也好根据陛下心中所想来拟个方略。”

这个老东西,让你射门,又把球踢回来了。也罢,便好好与你们说道说道。

赵大道:“朕可是听说西边的秦国、北边的唐国,还有南边的汉国,都在筹划着分地之事。刘汉且不提,那虎狼暴秦和贞观之唐给军士们分田后,士卒定然战心大增,我宋国如果没有应对之策,只怕会在这两国夹击之间被碾为齑粉。”

“我意以为,既然他赢秦、李唐做得,我大宋一样可以行分田之策。如此,不费国用而能得兵数十万,纵然进取不足,自保却是无虞。”

老赵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效仿秦汉唐,土地收归国有,编练府兵以弥补募兵太费钱、兵额严重不足的缺点。

对于官家的想法,老狐狸冯道早有猜测,但在赵匡胤明言之后,却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反问道:“陛下比之唐太宗何如?”

见冯道不直接回应,却问了这么个没头脑的问题,赵大也只得耐着性子回答道:“自是不如。”

赵匡胤好歹也是开国皇帝,能力那是没得说。但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人家小李同学20岁灭薛仁杲,22岁平刘武周扫宋金刚,23岁灭王世充擒窦建德,24岁平刘黑闼,登基后平定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西突厥、焉耆、薛延陀、龟兹。最关键的是打了一圈竟然还国力蒸蒸日上,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户口减半,反倒是整了个贞观之治。

这种挂B你怎么比?他老赵就是脸再黑,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啊。

冯道紧接着又问了一句:“宋国形势何如大唐?”

“远不及唐。”老赵仍是老实答道。

李世民升天那会周围一圈都被打的服服帖帖,连一个敢炸毛的都没有。

就算是最头铁的高句丽,也被揍个半死,只敢欺负欺负半岛南边的小老弟,想给大唐添乱那纯粹是活得不耐烦了。

而宋国这边,北汉还在上蹿下跳,大辽虎视眈眈,内部还有个拓跋家的反骨仔,跟李唐的国际形势那真是没得比。

冯道叹了口气:“吾亦知陛下强军心切。然我大宋却无行此策之根基。辽汉两国牵扯了太多精力,便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