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宋明纷争三(1 / 2)
赵匡胤对部将们的表现很满意,同时也向将士们许诺打赢了这仗马上把封桩钱拿出来厚赏三军。
这个黑脸汉子也是个老武夫了,对于手下的丘八们是个什么德行也是清楚的很。
这帮夯货,你要是赏赐不到位,到了战场上,没准就消极怠工。
没办法,晚唐五代的风气就是如此,也是老传统了。
桀骜了些,但确实有这个资格。别管驯服起来多不容易,能打是真能打。
大宋武力衰弱的根源,得找烛影斧声的赵二。
什么远程指挥,监军干预就不说,最重要的是当兵的性价比大大降低了。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16年当中,一共举行了15次科举考试,而在这15次科举考试当中,一共录取了188个文人。这是延续了唐朝的风格。
而到赵光义当政,头一次就录取了三百多,另外还将已经参加过15次科举,却仍未高中的184人全部“赐出身”。
二十年间近万人进入大宋公务员队伍。成年男子几百分之一的录取比例。
这是什么概率?做什么武夫啊,疯了吗?
所谓穷文富武,打熬力气、苦练技艺本就比读书要更费钱,冒着生命危险征战四方,前程未必能捞到,一身伤倒是少不了。
就算是立下大功又如何,现在的武将不比从前可以出将入相,哪怕官至节度使也只是个虚名。
论权力、论富贵,哪里比得了文官?投入大,收益小,赔本的买卖谁做啊。
大宋中产阶级纷纷抛弃武夫路线,改走科举入仕。
如此一来,大宋文风鼎盛而武力不彰就不足为奇了。
赵二表示,我也很委屈啊。毕竟是烛光斧影上来的,不得拉拢天下士人吗?
多录取些,我车神的地位也好稳固些。
而且那帮子丘八,太TM可恶了。
我不就是打完北汉没有发赏钱,这些混蛋就敢给我消极怠工。战场上稍微出点问题就要拥立赵德昭。
就是因为这帮混账,才害得我驴车漂移。
要不是我车技惊人,及时赶回后方稳住局面,这帮子五代传下来的杀才指不定就要再玩一把黄袍加身的游戏了。
不比他被辽国欺上门急惶惶要迁都,后来好不容易打赢了还年年输岁币,又舔着脸去泰山封禅的儿子,赵二虽然菜了些,但还是很有志向的。
一次不成再来二战,然后再送一波。二哥给留的强军被败了个七七八八。
精锐没了只能扩招呗,战力不够数量来凑。
国内时不时有那闹事的,择其青壯编入禁军厢军,既壮大了军力,又平息了动乱,多划算的买卖。
所谓的军费就这样变成了维稳经费。军队中良家子寥寥,流氓无赖充斥其间。
人数越来越多,待遇越来越差,地位越来越低,战力越来越弱,直到大金国南下,八十万禁军一哄而散。
帝王将相尽为阶下之囚。如此结局,又怪得谁来?
回到当下,赵大掌握的宋军无疑仍是一支威武雄师。
而明军,虽然常遇春等人也是老阵仗了,但在宋军多次退让后,还是不免产生了轻敌情绪。
宿州,一身戎装只欠披甲的常大帅毫无仪态地躺在椅子上,拍了拍鼓起来的肚皮,感叹道:“真他娘的舒服!连日行军,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吃酒了。这宋国皇帝真是个妙人,既然下了战书竟然还送美酒过来,是给我老常战前助兴吗?”
常遇春一句俏皮话,下面的众将也哄笑起来。这宋国确实够“怂”,弃了灵璧也就算了,连宿州这等坚城都不要了。
偏偏还又遣使威胁,说是明军止步,如若不然,便要“携众五十万,以泰山压顶之势破军杀将”,真是要让人笑掉大牙。
这也就算了,临了竟还送些酒水过来,说什么礼节。
长枪都戳到你心窝了,还要与人称兄道弟,怪不得那些评书里净编排些宋军的稀烂故事,大BOSS都怂成这样子,下面的兵要不是软脚虾才怪了。
也有那老成持重的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大将军,那赵匡胤毕竟是开国之君,岂会没有些手段。这等战乱中杀出来的老兵,却诸多退让怯懦之举,实在不合常理啊。”
常遇春一皱眉,这谁啊,大家都乐呵的时候这么扫兴。
定睛一看,原来是列将平安,这小子的父亲可是个悍将。
当年跟着自己北上大都,战死沙场。
原来是故人之后,那算了。
老常打了个酒嗝,摆摆手道:“我看你就是谨慎过了头。他赵家天子就算是个头铁的,也得掂量掂量自家分量。宋军是个啥模样,天下谁人不知,败辽国、败西夏、败金国、败蒙古,连那什么交趾都敢骑在头上拉屎拉尿,这么个玩意,他敢跟我们大明正面交锋吗?”
“兴许是有什么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