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七 潮涨潮落(1 / 2)
袁和庭转弯抹角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了。
就是需要巜顺天时报》,多报道一下总裁的丰功伟绩,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效果。
松井一雄是华夏通,听了一下就明白了。
原来是老袁想玩的更大点,要开历史倒车呀!
喝着香喷喷的碧螺春,心里开始打起了算盘。
《顺天时报》是干啥的?他比谁都清楚,幕后老板是东瀛外务省,专门为了入侵华夏而办的一份报纸。
表面上看,它的报道很公正、很客观,而且文笔都是华夏风格的。
但却在许多关键问题上,美化东瀛,吹嘘东瀛的巨大成就。
有意无意地散布东瀛人对华夏人的友善,慢慢消减华夏人的反感心理。
现在袁和庭有这种想法,正好可以利用,趁机搅乱华夏。
松井一雄可不是单纯的文化参赞,他身上也带着东瀛情报机关的任务。
“袁先生,请您放心吧!主编是我的好朋友,这个事情一定办到。”松井一雄一口答应了。
“多谢松井先生!”袁和庭也是一身轻松。
当晚,松井一雄将整理好的情报火速报回东瀛国内。
东瀛内阁极为重视这一情报,密令驻华夏公使,全力配合。
最高兴的是西园寺公望,仰天大笑三声:“哈哈哈!天助我也!”
山东龙口的东瀛军终于修好了一条栈桥,全部士兵、装备开始陆陆续续运到岸上。
木村吉夫现在有一种快要疯了的感觉,被日耳曼人折腾了两次,损失一千多士兵,帝国沦为了国际上的笑柄。
可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迫在眉睫,那就是几万人的吃饭成了问题了。
运送粮食的那艘货船被击沉后,木村吉夫已经要求部队每日定量,节衣缩食了。
已经发了紧急电报给神尾光臣,请求支援。
神尾光臣只是冷冷的回了一句:“就地解决!”。
神尾光臣是知道东瀛的实际情况的。欧战一起,刘大双的边区率先把出口的粮食、棉纱、药品等全部上涨了几倍价钱。华夏其它地方也是跟风猛涨,加上受战争影响,东瀛的生丝等产品滞销,粮食及日用品价格上涨,东瀛已经吃不消了。
“这个刘大双,似乎处处针对帝国。”这是神尾光臣越来越强烈的感觉。
龙口,只是一个小镇,属于黄县管辖。
黄县历史悠久,乃春秋战国时黄国所在地,后黄国被齐国所败,故地称黄。
县西南有黄山,西北有黄水河。秦时设县,斗转星移,已跨越了两千年。
县府在龙口镇南二十里,有内外两道城墙围着。
外城墙皆为夯土所筑,年久失修,已残破不堪,防御功能是没有了。墙内墙外已经起了许多民房。
内城墙倒是好些,砖石结构的,城门、城楼尚在。
内城街道虽然是窄窄的,但房子大多砖瓦结构的,古色古香。
主要的商铺也都在内城,一片片的招牌,街道上人头涌涌,显得很是繁华。
虽然知道东瀛军队要来了,除了几个大户收拾了细软躲到烟台去了。大部分都没走,他们都听说了,东瀛军队是过境去青岛,所以并不害怕。
马占山派人去通知了县长,说最好动员老百姓躲一躲,免遭兵患。
县长小脖子一梗,没当回事。
袁总裁都同意了,关你们东北人啥事?
马占山可不是什么爱民如子的好官,话说到了,你不听,关我屁事。
不过想了想,还是汇报给了刘大双。
刘大双也头大,他又没有刘家祖先刘大耳朵的魅力,带着几十万民众拖家带口的转移。
有那么一瞬间,他也不想管了,好话听不进,吃点亏,付出血的代价就长记性了。
他可是记得,为了几两银子,洋人攻打塘沽时,可是华夏老百姓把洋人士兵从船上抬到岸上的。
民不知有国,大清也算是一个奇葩。
不过,毕竟受教育多年,还是有一颗爱国爱民的红心。
调了一个中队的保安军,穿着便装,号称是“黄县自卫队”,把路口给堵上了。
边区的媒体发了一个记者采访刘大双的谈话记录。
刘大双在采访中谈到:“我国恪守中立,边区自然也遵守。但如有任何军队伤害到华夏平民,保安军将对该国发起无差别报复。……”
报道一出,动静弄得挺大。
首先是东瀛人恨得牙痒,他们表面上不屑一顾,可心里却怕了。
那可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无差别攻击呀!就是说这混蛋不管平民还是军队都会攻击,简直就是一个疯子。
几个列强包括华夏国内一些小资情调的人也是满脸不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