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再见了,老宅(中)(1 / 1)
晚饭吃了半个小时左右吃完了,一种伤感,在老宅屋里扩散,弥漫开来…
父亲离开餐桌,出去抽一根烟。我和姐姐,开始收拾饭碗,盘子。洗干净,装起来,明天带走。老宅屋里的东西,基本收拾的差不多了,能用的已经搬到平房那边家里去了。剩下一些不要的东西搁在屋的一角,明天拆房子的来了,看有没有人要。餐桌太大,平房那边家里放不下,大概命运也是明天被处理掉。
我和姐姐在餐桌上,最后一次作业。她今天语文作业,是朗读今天的教的课文。名字叫:《蚕和蚂蚁》,作者是大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姐姐打开初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翻到第54页,第八课。
我静静的坐在餐桌的对面,看着姐姐。
姐姐今年已经十三岁,处于变声期。她的声音已经有了几分少女的味道:
“蚕和蚂蚁
叶圣陶
撒,撒,撒,像秋天细雨的声音。所有的蚕都在那里吃桑叶。他们也不管桑叶是好是坏,只顾往下吞,好像它们生到世上来,只有吃桑叶一件大事。
不大一会儿,桑叶吃光了,只剩下一些脉络。蚕的灰白色的身体完全露了出来。
……”
姐姐认真的读,我认真的听。能入选语文课课本,应该有深意的。更何况是大家手笔。
果然,文章的第三段,笔锋一转,它把关注点,放在一条不太相同的蚕,它没有像其它同类一样,只知道吃桑叶。这条特殊的蚕蹲在竹器边,挺着胸,抬起头,不吃桑叶,一动不动…它伊然是沉默深思的思想家。
这位蚕界的思想家,秉承这样一个理念:“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能想,到底会弄明白。”
姐姐读到这里,停了一会。似乎在回味思考这句话。
接着继续往下读,这个蚕界思想家,首先思考就是生下来,就是为了吃桑叶一件大事,它查考祖先的历史。弄明白了,蚕存在的意义,
“蚕生到世上来,唯一的大事是作茧。”
“吃桑叶并不是大事,只是一种手段。不吃桑叶就做不成茧。为作茧,就得先吃桑叶。想到这里,它灰心极了。辛辛苦苦一辈子,原来是为了全不相干的人。”
姐姐读课文的语速,在慢慢的放缓。明显这一段话,也引起姐姐的深思。大概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这样做吧!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蚕的一生是为了全不相干的人,那我们呢?
先听一听作者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者在后面,写蚕离开了它的同类们,那些只知道吃桑叶,不知道以后开水烫,抽丝剥茧的结局。
于是这只蚕,成了第一代躺平者!蚕认为:
“工作没意思,没道理,什么也得不着,白费力气。”
“看看天,望望地,一直到老死,乐得省力气。”
它后来与一只蚂蚁相遇。它和蚂蚁进行了一番交流,蚂蚁它说工作有意义:“只要费一点儿力,就能对全群有贡献,给全群增福利。”
当然蚂蚁没有能说服蚕。于是给它一封介绍信,让它去蚂蚁国看看。
蚕反正没事,就决定去蚂蚁国看看。
蚂蚁去了蚂蚁王国,参观了蚂蚁王国蚂蚁各种工作,运粮食,开道路,造房屋,管孩子,又带它参观了各种地方,隧道,礼堂,育儿室,储藏室。蚕看到另一个世界,看到它们个个都有精神。卖力气,忙碌,可是也很愉快。真是工作就是它们的生命。…
还唱了一首有关工作的歌:“我们赞美工作,工作就是生命。
……
工作!工作!
我们永远的歌声。”
最后这位蚕界的思想家,被蚂蚁感动了,它才相信世界真有不是白做的工作,蚂蚁们赞美工作确实有道理!
姐姐朗读完课文,一时间房屋陷入了沉默。蚕思考的问题本质,是它看到了自己种族的宿命,最终结局是抽丝剥茧,为人作嫁衣。它选择躺平的原因是无力改变这一切…
当然,作者叶圣陶是大家,思想深邃,不是我们这些后辈所妄议的,不过,蚕的疑问,其实并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如何摆脱宿命蚕:成茧而抽丝…
这是我比姐姐多了几十年人生阅历,得出的结论。
在这里,语文课还担任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那就是塑造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的取舍抉择,不能不说是非常重要。
蚕窥视到了,这个世界运行残酷的真相。
夜深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