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章 军队改编(1 / 2)

加入书签

吃过早餐,两人一起回来办公楼直接去见老总,一方面是昨天聊的事情一些细节性的安排还没讨论完,另外何立文想一起商量一下加快发展的事情。

这边因为发展速度太快,一最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大家都是在一起商量新出现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大概一半的时间各自去处理相应的事情,至于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得用来思考了。

商量完昨天剩下的细节以后,老总首先提出来军队的事情:“现在整个太行山根据地兵力基本上是新兵,虽然剿匪、打日军运输队甚至据点也算是练兵了,不过发展太快,部队基础不牢,大家有什么意见一起讨论一下。”

“这个有点难办,发展太快,新兵训练不足这个只能通过时间去解决,不过我们也要适当放缓一下发展速度了,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巩固基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部队现在基本上超编这也是一个问题,会影响灵活性、指挥效率等,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整编,但是编制方面是一个问题,我们这边总共才三个师的编制还是几个根据地分配的。”刘师长首先分析道。

“编制方面要解决就只能是像独立团这样的分开来编制了,独立一团二团这样一路搞下去,然后就独立一旅二旅,不过这样同样的问题是旅级和师级下面的同样面临人员太多的情况。”陈旅长也表示有些头疼。

“其实我们也可以往机械化合成部队方向转变,我们上次不是弄了一些坦克、卡车等过来嘛,我们可以考虑往强军方向这条路走,人数虽然是基础,但是同样的人数,装备不同、训练不同、机械化程度不同,各兵种协同程度不同等等因素都会导致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完全不同的。”

“何立文同志可以展开说详细些吗?”老总等几人显然是感兴趣的。

“就打个比方,一个步兵连,如果是纯步兵方式,一般是十人左右一班,三个三人组成三三式进攻阵形,但是如果我们加强一挺机枪,那一个班就变成了十一人,如果是按独立团这样的编制方式加强重机枪到班级,那么一个班,三个步兵为一组,三个组就是9人,重机枪组就需要5人,再加上班长就是15人一个班,甚至精确射手足够的话还可以考虑增加一名阻击手,这样的组成方式是不影响指挥效率和行动效率的,然后在排级增加一个机枪班,一个掷弹筒班,这样一个排就接近八十人,连级就可以增加一个迫击炮排,一个侦察排,这样一个连就编制了四五百人了,这个是武器装备加强以后的主要变化,而且这样配置以后火力增幅也相当大,同样的一个连,如果按照这样的火力配置,我觉得可以直面一个日军大队,如果是独立团这样的武器装备或者以后换成三八系列的枪械就更加没有问题了,同样的,营级我们可以增加的是炮连、运输连、侦察连甚至骑兵连,当然现在战马基本上没有还不现实,只是举例说明一下 ,那这样的一个营就可以在不影响部队行动效率和指挥效率的情况下火力增强到可以与日军一个联队抗衡的程度,人数也可以增加到两千人左右,而一个团同样增强以后就几千人到上万人也不会怎么影响指挥,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外就是这些专业的部队是可以灵活调动的,比如说碰到一场阻击战,需要火炮支援,我们可以从其他部队直接抽调一个炮兵单位参战就可以了,如果需要运输就再加个运输单位。”

“这样就相当于建房子,先把门窗、屋顶分别做好,需要用的时候直接一组装就行?”陈旅长也是眼睛一亮。

“差不多这个意思,标准一点说就是模块化合成部队,组建不同的功能模块,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相对随意拼装,平时是各自为一个 整体,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了高效的转场能力,同样的一个旅可能可以发挥出两个旅的作用,同时武器装备的加强也意味着火力的加强,哪怕不灵活调动,也可以在同编制的情况下火力输出能力强上几倍,所谓的‘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炮火覆盖’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也就是说部队往专业化方向训练与发展,并逐步实现模块化的调动组合。”

“对头,这样,我们二十万军队至少可以发挥原来五十万部队的战力甚至更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纯步兵的方向发展,我们会感觉限制很多,不仅仅是战力问题,火力、指挥效率等都不一样,配合不同战力也不同,比如说让一个连长指挥十个步兵排可能会不顺手,但是如果是三个步兵排,一个迫击炮排、一个 侦察排,一个机枪排,一个运输排,一个特战排,一个坦克排,一个战车排等等不同功能的十个排,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哪里需要用到什么火力就直接派专业的对应着上就行了,唯一的麻烦就是各部队的训练、专业人才特别是炮兵等专业兵种的训练,以及未来对各级指挥员的指挥协调能力便是一种挑战。”

“这确实是不一个非常好的方案,我们可以把现有的,或者即将有的一些先整合起来,逐步往这个方向发展,现在主要缺的其实就是训练与时间,不过可以边走边看吧,编制不够就往精兵路线、合成路线走,按这样的方式确实可以节约很多编制,也不会过于显眼,等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