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三十章 两张药方(1 / 2)

加入书签

丁主任是个老资格,年龄也到了要退休的时光。

看到领导们都很和气的样子,加上陈小龙的鼓励,也就放开胆量说了起来。

虽说大部分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还有少数村民处于贫困状态。

要么是家中有病人,要么是家中没有劳动力。

放在过去的大集体,可以作为五保户享受一些补助。

单干以后,村里没了积累,也就削弱了这些功能。

成为居民以后,变得更加困难。

送养老院不够条件,居委会没有收入,当然不可能得到帮助。

这都是大实话,所有领导都在不断点头。

“陈顾问,这第二件事嘛,就有点说不出口啦。”

“没事,就当我们是在拉家常呗。”

“有些村民摆弄庄稼是好手,让他当工人总是有些笨手笨脚。你也知道,我们的田地已经没有了。”

“呵呵,想要找个能让他们种田的地方,那可不容易。”

聊到这儿,陈小龙思索了一会。

“凡主任,芦苇村的土地怎么样?”

“有的人家不够种,有的人家种不了。现在能进厂了,有些人家的土地干脆就撂荒了。”

凡国生打开了话匣子。

丁主任说的那些贫困户,芦苇村同样存在。

有了挖沙公司的补贴以后,村里多少有了一些钱。

要做的公益事业太多,这点钱也是杯水车薪。

要不是挖沙公司和纸箱厂定期给贫困户一些补助,村里肯定是无能为力。

听到这儿,陈小龙顿时触动了灵感,打开了思维。

“凡主任,我有几点想法说给你听听,供你选择。”

“陈顾问,别站在这儿说话。走,到村民家中歇个脚。”

在丁强的带领下,大家走到路边一户村民家中。

人数太多,就在院子里说话。

板凳不够,就找两块砖头垫在屁股底下。

实在不行,找张报纸坐到了地上。

“陈顾问,你说,我来记。”凡国生掏出笔记本和钢笔,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好吧,我给你开两张药方。”

陈小龙没有坐下,伸出食指比画说:“第一张药方是说土地的事,绝对不能荒废。”

苏牧连连点头。

粮食是根本。

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华夏人,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旦闹出了粮荒,将会动摇国本。

手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陈小龙这孩子年龄不大,看事情老成得很,说话总有大局观。

“凡主任,我建议你征求村民的意见。凡是不想种田的村民,可以把土地交给村里,得到相应的补偿。”

“村里组织会种田,愿意种田的村民进行集体种植。”

“土地连成片以后,可以实现机械化种植,既能减轻劳动量,又能提高收益,还可以保证科技投入。”

说到这儿,陈小龙停了下来,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时间。

苏牧缓缓地点了点头。

这种方案既能解决不会种田和不想种田的矛盾,又能保证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老一辈革命家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就是这个样子嘛。

他没有立即开口,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凡国生脸上。

是不是管用,得让基层干部说了算。

“陈顾问,你这个办法不错。既能让土地不撂荒,又能提高土地产量,双方都开心。”丁主任先开了口。

凡主任一边记录,一边思索,跟着说道:“这个方法好,出让土地的村民得到实惠,土地也能像大集体那样实现条田化管理。”

“是诶,不管是水利,还是治虫,都能集中管理,省时又省力。”丁主任是老农民,眼光特别尖锐。

两位村主任的讨论,也让刘铁和马千里开了窍。

“小龙这个办法不错。我走过不少村里,经常会有村民为了一寸土地打得头破血流。到了抗旱时,又会为了抢水而打架。”马千里说着自己的感受。

刘铁到基层的时间不长,反应很灵敏:“有了集体种植,村民增加收入,村子里也能增加积累。”

一个年轻机关干部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插嘴说:“我们可以把芦苇村当试点,如果成功也能进行推广,成为青云农村的亮点。”

“错矣,此事绝不可为。”陈小龙来了一个当头棒喝。

看到对方不理解的样子,他解释说:“此事只能小范围搞试点,不可大面积铺开,更不可以大肆宣传。”

年轻机关干部的脸上,还是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

陆平不耐烦地呵斥说:“行啦,不要再讨论。只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