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1章 野心勃勃忽必烈(3 / 4)

加入书签

缺人。

现在攻灭金国占据西夏之后,还有更多的田需要百姓去屯种,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驻守兵马。

移民虽然可以,效率慢不说,还消耗朝廷资源,所以赵与芮只能拼命想办法让大伙赶紧生,多生点。

而想安居乐业,必然要有太平的环境。

暂时的停战,也给赵与芮喘了口气的时间。

他又可以整顿国内,训练兵马,屯种粮田,扩建水利,做大海贸,稳步提升国力。

十月份,朝廷刚刚和蒙古议和,赵与芮开始先查粮税和屯粮。

宝庆四年,朝廷制定了新税法。

“户人均三亩及以下,免征税。

然后户人均三亩到十亩的,夏税不变,秋税亩五升。(另外,凡遇灾年欠收失收,亩产量在八斗以下者,免税。)

户人均十亩以上,到人均二十亩的,夏税,丁口输绢七尺,秋税亩一斗。

户人均二十亩以上,一百亩以下的。(这种家中起码一两百亩田。)

夏税丁口输绢一匹。

秋税亩四斗。

户人均一百亩以上,五百亩以下者。

夏税丁口输绢五匹,丝绸两匹,五十两,钱十贯。

秋税亩五斗。

户人均五百亩以上者。

夏税丁口中输绢十匹,丝绸四匹,一百两,钱一百贯,马牛各五匹。

秋税亩一石。”

当时从福建先起征,然后这些年朝廷各地陆续跟上。

后续还补了很多减税新法,比如家中有征独丁当兵者,立功者都有相应减税。

各地收的税,除一部份上缴中秧外,有部份会留在当地。

除了屯放在当地粮仓中,也有给当地驻军和官员自用。

但屯在粮仓中有多少是真,这是历古朝代都得考究的事。

去年八月,扬州有新建不到一年的大粮仓发生火灾,事后说是烧损粮食,丝绢等物,折合粮价约值三十万石,震惊朝野。

但赵与芮并没说什么,今年初,广东某地又有粮仓起火,损失以十万石计。

赵与芮真是怒了。

不过当时正蒙古大战,他也顾不得这些事,现在与蒙古议和,终于要下重手。

当初赵与芮也考虑过会烧粮的事,所以很多地方的粮仓是隔开的。

最大的粮仓也就存一万石,小的只有一千石,同一个地方,可能是诸多粮仓相邻在一起。

你怎么可能一烧就烧三十万石?

这么巧三十个粮仓同时起火?

而扬州那边的粮仓也没有全部是一万石的大粮仓。

十月初八,皇城司提举全勇亲自带队,带京师锦衣卫二十人,御史台官员三人,经过常州时,抽常州驻军一都,一百多人,再到镇江时,又从镇江府抽衙役弓手二十人。

初十,全勇带着大队人从扬州南的瓜洲渡口上岸。

刚到岸边,扬州当地已经有官员来渡口迎接。

全勇微微一愣,因为他们一路过为,都没有打招呼,更没有下公文,但扬州当地官员,居然知道了。

渡口站着好多官员,有扬州府知府常文才,通判贾洪康,扬州驻军正将卢之平,两员副将,扬州锦衣卫千户所千户严海光,两名副千户,另有当地广陵县锦衣卫百户吴俊。

除了这些主要文武官员,现场还有一大堆人,包括广陵县令齐兵,知府衙门里的各曹主事,广陵县各房主事等,除了淮南路制置司的人官员没到,扬州府和几个县的文武基本都到了。

岸上黑压压一片人,等全勇一下岸,全勇都懵了,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这么大阵仗。

对面有他的熟人,驻军正将卢之平,带着两副将,锦衣卫千户严海光,带着锦衣卫纷纷上前:“拜见侯爷。”

全勇身为皇帝表弟,早在前年已经晋封为侯,食邑五千户,不降等世袭三代威勇侯。

其他文官什么都不认识他,听到这是全勇,还是皇帝表弟,纷纷上前拜见。

知府常文才又笑道:“下官已经已经准备了酒楼,为侯爷一行,接风洗尘——”

不料他刚开口,全勇伸手一挥打断他:“常知府几年的进士?”

常文才愣了下,马上回道:“嘉定十年。”

全勇哦的一声,回头看看身后,身后往前来了个人,向全勇道:“常知府是我同年。”

“宋慈。”常文才这才看清来人。

来人正是和他一样,嘉定十年的乙科进士宋慈。

这个宋慈正是历史大名鼎鼎,写出《洗冤集录》的人。

他先后受学于朱熹的弟子吴维和真德秀。

受真秀德推荐,宋慈两年前到长汀为知县,基本是和他原历史一样的任职经历。

这次赵与芮专门把宋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