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章 崆峒诗会(二)(1 / 1)

加入书签

我公布这次桃花诗会的题目是:以这两日游胭脂峡,崆峒山为题,各写一篇游记或散文,另作诗或词一首,时间以两个时辰为限;交卷后,立刻考评,一个时辰后公布考评名次。

今年因诗会在崆峒山举行,九位评判商定,此次桃花诗会就叫崆峒诗会,我宣布崆峒诗会现在开始!

张山长公布的考题没出意料之外,从春游前我就考虑写些啥了?先写作文,就以“胭脂峡游记”为题吧。研磨铺纸,开始草稿,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四要素写完,驻笔思索,到了文章的核心部分,应写游览中最有特色,让人记忆犹新的景色。

有了,就描写胭脂峡“蛤蟆望京”,“桃花流霞”,“胭脂飞瀑”三大奇观。有了描述对象,三个景象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流过,我奋笔疾书,用自己最优美的语言记叙着游览时山石,瀑布,花海,赞美着胭脂峡特色美景。

文如泉涌,一气呵成,我差不多用了半个时辰写完了游览胭脂峡的经过,重点描写了三大奇观,通读了一遍,相当满意。记叙的部分写完了,该点题写自己的感受了。怎么写呢?我思考起来。

当天卓玛给守卫胭脂堡的士兵送羊肉和酒,接着师生拿出自己的吃食送给守堡士兵,士兵敬军礼,师生鞠躬还礼的场景历历在目。士兵单薄的身影和敬礼的英姿在脑中挥之不去,弥久弥新。

可是,宋太祖黄袍加身,以武立国,又怕重蹈覆辙,崇文抑武,文人和官僚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几乎到了视军人为贱民的程度。我如果写士兵保家卫国,赞美他们为国献身的精神,评委怎么看呢?他们九位中八个是文人啊!我该怎样写呢?

不管了,大不了评委不认可,评不上好名次罢了。我就是要写我真实感受,就是要歌颂戍边守土的士兵。写到:

我看到他们敬礼的身影,我泪满双眼,我被感动了。是的,他们只是普通一兵,可他们却抛妻离子,远离家园,在胭脂堡默默地尽着普通一兵的职责,是他们拿手中的长枪挡住了西夏的铁骑,是他们用单薄的身躯抵住了蛮族的弯刀,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的安宁。

我要说,胭脂堡的士兵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我要呼喊,所有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和牺牲军人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会记住你们的。

写罢搁笔,一口浊气呼出,古人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的文章可能不合时流,不入评判法眼,又有什么关系呢?爱咋咋的?

时间不多,拿过正式卷纸,用《灵飞经》笔体,加王子笔意抄写起来,写完,一个半时辰过去了。剩下诗词了,写啥呢?内容定了,不是胭脂峡,就是崆峒山。时间也剩半个时辰了?脑子在翻着记忆?就它了,写出就行,心里也不急了。

偷偷四望,有的考生奋笔疾书,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呆坐胡思;我看见卓玛嘴里噙了笔杆,低着头,眼睛四处乱蹿着,一副煎熬的样子,看来是在等时间。

也许是巧合,还是心有灵犀,我正偷看卓玛的时候,卓玛也向我瞄来,四目相对,满眼问询。

卓玛摇了摇头,我伸出右手,握在一起,向她也挥了挥。意思是加油!她点了点头,伸出大拇指,扬了三次。我大概明白,是加油!是鼓励!也许表示我一定要争第一!我向她抱了抱拳,表示了感谢。

时间快到了,以自己真实水平,我真写不出好的作品。我思考良久,还是决定抄诗。在脑子里翻检排比,还是觉得清末谭嗣同的《崆峒》诗最贴切,最好,于是拿起了毛笔,用行书,默写出了出来,写道: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写罢吹干墨迹,行中带草,俊健秀美,自然流畅,自感书法又进步了,等待交卷。

午时已过,一名监考教谕去见了张山长,来到考场宣布说:考生如果答完了,请仔细再检查几遍,如果觉的没问题,可以交卷了。

我第一个交卷了,没想到,我刚交,卓玛也交了。

我正思考着在哪儿吃饭呢?卓玛从后边赶来,说:哥,我请你吃饭吧?

这里是崆峒山,不是你家,你在哪儿请我吃饭?我问。

跟我走就是,问那么多干什么?还怕饿着你?卓玛有点傲娇地说道。

前边带路。有这好事,吃就得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