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2章 资本逐利(1 / 2)

加入书签

几乎每一个创业者,和资本之间基本都是相爱相杀的节奏。

想加快发展就不得不融资,融资后又免不了被资本所钳制,没有那么多的自主权。

二者之间既是相互依托,又要相互提防。

创业者怕资本把自己踢出局,而资本又担心创业者瞎搞,把钱转到自己的口袋里。

别觉得好像资本就吃定了创业者似的,被成功偷鸡的投资机构也不在少数。

两种情况都有不少血淋淋的案例在那儿摆着,谁也奈何不了谁的比比皆是。所以张三石今天会出现在这里,马凉是一点儿也不奇怪。

毕竟汪涛上辈子就是一个格局不大的人,他对自己如此戒备也是应有之义。

要知道随着【大风资本】越来越强势,马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对于【大江】公司和汪涛本人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一旦马凉开了口,肯定会有不少投资人跟风附和。

以后马凉在董事会上掌控的投票权,很有可能就凌驾于所有人之上,那等情景是汪涛这个创始人绝不想看见的。

所以他把张三石请来,想必就是为了拉拢一个实力强大的助力,也好平衡一下投资人之间的博弈。

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汪涛这种行径无可厚非。

但在马凉看来,就难免觉得这厮有点儿小家子气了,更何况他从未干预过【大江】的运营,有必要如此防范么!

马凉也不去管那么多,【大江】的资本局他早就铺完了。

后续唯一要强行插手的事情,就只剩和gopro的并购交易,相互换股了,其它的他才懒得管呢。

不过说起换股,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大江】和【gopro】可谓是最佳拍档,在早期【gopro】自然是更有优势,但到后期很快就形势逆转了,【大江】反而强势起来。

两家公司有过一段很好的蜜月期,可到了争抢利益时又很快分道扬镳。

这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有就是硬件行业大跨步发展。

导致【大江】后期能轻易找到【gopro】的平替供应商,但【gopro】却失去了【大江】这样一个最关键的客户。

两家公司分开后,说实话【大江】是不缺运动相机硬件了,但汪涛也没有在这个领域做得很好。

而【gopro】也试图介入无人机领域,一度推出了不少产品,却受制于技术难关,产品表现乏善可陈,被用户嫌弃。

最终一步步走向了衰落,直至对外寻求卖身。

这一世马凉自不会坐视不理,两家公司他都投了,怎么可能看着“分则两伤”的事情发生。

虽然【大江】更牛一些,但不代表什么事都抓在手里就是好的。

尤其是在产品领域,什么都自建团队去研发,表面看上去好似很牛一样,其实从商业价值来说并不一定就最好。

前世国内无数号称什么都自研的所谓科技公司,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不是什么都揽在手里才是最好的,还要看有没有那个命。

企业大到一定的时候,往往就会得大企业病。有的病的重,有的病的轻。

不管是做投资,还是做产品布局,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前世阿里投了那么多项目,每一个都想抓在手里,空降高管和团队过去干预,结果大多数投过的公司都拉胯。

反观鹅厂同样做投资,并没有试图把项目都抓在手里,投资回报却一路长虹。

百度的大企业病就更严重,光是内部腐败就让其彻底掉了队。

所以说要看命,看一家企业的基因,不是说把一切都揽在手里就一定成的。

就连号称最喜欢自研的菊厂,也不是每一个产品都成功。

客观说,成功的产品真不多。

相比于菊厂那海量的产品生态来说,真正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反倒是少数。

【大江】其实也没好多少,虽然在汪涛的坚持下,成功开发出了运动相机产品,但因为起步晚,用户却不怎么买他的账。

除了用在自家的无人机上,作为单独的运动相机产品,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并没有很好的表现。

尤其是在欧美市场,与老牌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企业相差甚远。

有时候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不单单只是技术原因,商业上的考量也很关键。

别看【gopro】十几年后拉胯,依然能让小米报出10亿美金的收购价格。

这并不只是为了买【gopro】的技术,更看重的是品牌价值。

商业就要回归商业,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汪涛不如把心思好好放在无人机上,钻研飞行技术才是正道。

如果某一天,【大江】的无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