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1章 40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4 / 5)

加入书签

么?对吧?”

听到他的话,罗铭点点头:

“没错。这次我们都是统一向外部征集预案,拍摄团队的话也是采取“项目制”,总预算项目、人员、食宿、的标准都是采取竞标,统一由台里把控,但拍摄进度是由项目团队进行。”

言外之意,在“大框架”的基础上,拍摄环节不受体制内制约,要自由一些。

当然了,这个自由也是相对的。

最后的节目内容,还是由他们自己管控。

“那就是了。如果这部纪录片要进行拍摄,那么我组建团队后担当导演的同时,会分别指派团队内的分集导演拿着提前做好的项目资料去拍摄。拍摄后再由我自己来把控。”

许鑫这话也合理。

毕竟这部美食纪录片许鑫的思路是按照时令来拍,那么有些东西可能在特定季节拍完南方,北方那边就已经错过了。

接着,会议室里的人就团队组建,以及纪录片内一些职位的细化做了些说明后,开始进入纪录片的重头戏。

也就是预算。

这种以年而记得纪录片,人吃马嚼可是一笔大进项。

许鑫的设想里,他要做六集到七集的纪录片,至少每一集的预算,是在一百万左右。

乍一听有些荒唐。

这又不是电影,又没什么明星片酬之类的,怎么可能那么多?

可实际上……拍电影,拍纪录片就是这么钱。

首先是人工。

外聘的导演可不是体制内的导演,拿死工资,一个月干与不干都是那些钱。

首先导演要考虑到劳务费问题。

导演、摄影、剧务等等,这些人是一笔费用。

出差住什么酒店,租什么车,又是一笔费用。

最关键的还有器材呢。这次是项目制,央视只出钱,一应费用设备什么的都是中标的纪录片导演自行组建。

还包括配乐、剪辑、包装、后期等等。

一系列的环节,都是钱堆起来的。

而且是定下了日程,加入了团队后就要开始计算。

在许鑫采用的这种分包团队的模式下,每一集的导演团队,包括一些职业顾问在内,少说是15到20人。

这些人就按照一个人一个月五千块钱的“工资“,那一个月还十万呢。

要是拍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万。

所以,他给出的一集“100万”的预算,已经是考虑到这是公家项目,不属于私人投资的压缩极限了。

说白了,有奥运会的提前量,对于“公家”给批的款子多少,许鑫心里有数。

结果……

当听到他的报价时,在场的这些人包括罗铭在内,都露出了无语的模样。

“许导,因为马上咱们就是合作伙伴了,所以我们也和你不说假话。实话就是,七集,一集一百万,一共七百万的制作费用我们给不了那么多。”

“……”

许鑫嘴角一抽。

“这还多?bbc那些纪录片,每一部都是千万打底的。这七集的纪录片,每一集按照预想的时长应该在50分钟左右,七百万已经是低到不能再低的预算了。”

他原本心里对于一集一百万已经觉得低到不能再低了。

可怎么听这意思……

还要往下压?

而听到他这话,罗铭微微摇头:

“咱们才刚起步,和bbc那种大台肯定是比不了的。”

“……那咱们的预算是?”

“一集在六十五万左右。”

“65……六七四十二,五七三十五……四百五十万!????”

许鑫瞬间就懵了。

人家都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们把我当啥了?

别说巧妇了……你们是把我当什么哆啦a梦了么?

六十五万一集纪录片,50分钟左右?

往鸡肚子里喂泥巴,还让鸡给你们拉出来个金蛋???

和你们一比,奥组委都算大方的!

他满眼的荒唐。

而罗铭也知道这要求确实有点……太强人所难了。

但还是解释道:

“许导,不是我们小气,而是台里的总预算有限。实不相瞒,我们同期看中的项目,有五个。而这次的项目制外包竞标纪录片的总预算,只有一千五百万。许导,《舌尖》已经占用了我们今年全项目的三分之一预算了……”

言下之意:我们诚意真的给的很满了。

而他说完,旁边一个中年人也点点头:

“没错的,许导。咱们讲究的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先单点试验,实践总结经验,然后再大规模推广。这

“……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