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2章 狄仁杰劝谏(六千字)(1 / 5)

加入书签

这一番话,反对派都沉默了。

李治虽然心里高兴,但是表情不动声色,他缓了缓后,开口询问狄仁杰。

“怀英,你怎么看?”

狄仁杰拜道:“臣以为,东台左相的话,不无道理。”

好了,两个宰相都同意此事,反对派自然不敢再多言,再观察圣人颜色,看来君臣之间是有过沟通的。

陛下提出此举,不是跟他们商量的,而是告知。

如果再执迷不悟下去,显得自己像个小丑。

上元二年,七月十五。

李治携群臣,莅临昭陵地宫。

宋真第一次知道地宫入口,如今的昭陵,绿树茵茵,丝毫不见荒凉。

而且,地宫入口如今尚未封闭,而是自山上的宫殿进入,再走约300米的墓道,便到达地宫正室。

里面的构造宏伟壮丽,不异于人间,东西两厢放有石床,里面是否躺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宋真不敢多问。

唐太宗的昭陵风水极好,据说是找袁天罡和李淳风定下的墓址。

九嵕山依山傍水,远看是被三条河流包裹其中,且地势最高。

最神奇的是,九嵕山山高1188米,周围恰好均匀的分布着九道山梁,呈“九龙拉棺”之势。

并且,九嵕山远看像是一头趴着的老虎,而虎头朝着的东南方向,正好是长安城的方向。

虎眼处建有宫殿,虎尾处是一条长长的青石砖道。

而地宫入口,正是从虎嘴进去。

这种同时兼顾了龙虎形象的风水,无论是放在哪个朝代,都相当炸裂。

并不是所有帝王陵墓都是依山而建,唐朝以前,汉帝陵墓是挖土的。

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

祭奠太宗皇帝的仪式,持续了整整一天。

宋真站得脚都麻了,同时他不禁好奇,听说昭陵里有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

当然,他不是想那啥,只是单纯的感兴趣。

由于太子李弘的陵墓尚未修建完成,所以还没到下葬的时候。

其实并非李治每一年都来亲谒昭陵,每年春二月,会委派重要的大臣来昭陵祭祀,或太宗诞日、忌日,还会安排大臣道昭陵侍奉太宗灵魂“起居”。

每每唐军远征凯旋而归时,献俘仪式也常在昭陵举行,以此来慰藉先帝未灭顽敌的遗憾。

只是李治最近几年来得比较勤快,因为关外捷报连连,不过规模倒没有永徽六年那么隆重。

在回去的路上,李治敏锐的发现,路边似乎有柏树被砍倒?

他愤怒的走过去查看,果然如此!

经过一番询问之后,终于确定了罪魁祸首!

“权善才、范怀义何在?”

很快,两人便被召唤而来!

“你们知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李治吹胡子瞪眼的大声骂道,吓得二人颤抖着身子,直接跪拜下来。

帝皇陵区严禁随便出入,里面的一草一木更是严令不得破坏。

两人这么做,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

“把他们拉下去,斩首!”

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吓得急忙求饶:“陛下,臣知错了,饶命啊!”

群臣只是在冷眼旁观,谁都知道,如今圣人勃然大怒,谁敢在这时候多嘴啊?

狄仁杰站了出来,奏道:“陛下,二人罪不至死。”

李治扭头瞪了他一眼,喘着粗气说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倘若朕不处置,则是不孝!”

“陛下,汉朝时有人盗取高庙玉环,汉文帝欲灭其族。最终因为张释之的劝谏,仁义收手。”

“《永徽律疏》第四百四十二条有言: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稼墙者,准盗论。”

“律法森严,他们罪不至死却要处死,如何取信于天下?现因误砍一棵柏树,陛下就要处死两位将军,那世人又该如何看待陛下?”

狄仁杰有理有据的话,让李治的怒气值稍微降低下来。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道:“狄卿言之有理,是朕妄为了。”

“来人,将他们押下去!流放岭南,永世不得入朝为官。”

得以保住一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权善才、范怀义千恩万谢,被押走时,他们望向狄仁杰的眼神带着浓浓的感激之情。

宋真见到这一幕时,怎么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他忽然想起来,原来在真实的历史中,确有狄仁杰劝谏皇帝此事。

只是那个狄仁杰是大理寺丞,如今却是西台右相,身份不一样,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时间也不一样,原本是6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