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8章 科考改制,议论纷纷(2 / 3)

加入书签

,远离朝廷,流放下州。

至于李义府,他直接被宣布斩首,剥去河间郡公的荣誉。

“另,给事中杜正伦升迁为中书令,兼度支尚书。”

【冷知识:显庆元年改户部尚书为度支尚书,户部侍郎亦改成度支侍郎。】

这番封赐下来,朝堂的格局一下子明朗起来。

中书令有三位,分别是卢承庆、许敬宗、杜正伦。

通常来说,朝中的派系,是以几位中书令为首的,这也是皇帝想要看到的平衡。

“侍御史、大理寺丞狄仁杰,晋升大理寺少卿。”

“刑部刑部司郎中欧阳玉,晋升大理寺少卿。”

薛正清神色一愣,好家伙,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从别的部门调人过来,占了大理寺的茅坑啊?

而且,根本没有通知他这个大理寺卿,突然就往里面塞了个人。

虽然说,刑部的刑部司,是主管律令的颁布、实施和案件复审,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可是,薛正清根本没有听说过这号人。

他悄悄地凑过去问宋真:“宋郎,你在刑部任侍郎,听说过这号人吗?”

宋真略一思索,他皱眉道:“好像听说过。”

当初新建版权法的时候,宋真就是在刑部刑部司上班的。

刚好跟宋真是同一个办公室。

“那你了解过这人吗?”

宋真沉吟道:“我记得他有一个十分变态的能力。”

“细说。”

“过目不忘!”

“?”

“《唐律疏议》一共二十册,无论你随便提一句法规,他都能马上给你背出来。甚至连哪一章哪一页都能事无巨细的说出来。”

薛正清瞪大了双眼,结结巴巴道:“这么厉害的吗?”

但是,仅仅因为这个能力而被选做大理寺少卿,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在大唐官场,拼的并不是能力,更多是关系。

当然,这条法则仅仅应用于三品以下。

不排除欧阳玉是自带背景的。

由于各部侍郎并不属于中枢,所以欧阳玉没有在贞观殿上朝。

散朝后,宋真又被李治喊去喝茶了。

“爱卿,朕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

“什么?”宋真迷茫的望着他。

“就是你的那句诗,不拘一格降人才。”李治笑了笑,“朕思来想去,决定将制科增设至一百科目。”

瓦特?

李治将一张纸递给他,宋真低头一看,直接呆滞在原地。

“有志烈秋霜科、幽素科、词殚文律科、岳牧科、词标文苑科、蓄文藻之思科、抱儒素之素科、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长材广度沉迹下僚科、文艺优长科、绝伦科、拔萃科、疾恶科、龚黄科、才膺管乐科、才高位下科.......”

我焯!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说,历史上高宗在显庆二年,增设的一百多个制科,是我搞的鬼?

李治呵呵笑道:“朕与国子监祭酒在近段时间商讨出来的,其中囊括了人、文、农、工、军、医、艺等方向,多达百种,从各方面考核,选拔实用型人才。”

宋真脸部肌肉抽搐了一下,他结结巴巴道:“陛下,厉害了。”

“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宋真摇了摇头,其实根本不需要了。

《大唐新语.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

上面六科,本来就已经能很好的选拔出各方面人才。

李治之所以增设制科,就是为了让寒门和庶族,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他们没必要跟着士族去卷进士科。

可惜了,事与愿违,在真实的历史中,去参考百大制科的人,真的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

原因在哪,宋真不知道,他需要再调查调查。

不过,宋真觉得里面的制科,有很多考试内容实际上是重复的,所以他向李治请求,让自己跟国子监交流一下。

李治允了。

......

时间过得很快,宋真这段时间一直在国子监里猫着。

“曾司业,辛苦了。”

“太常寺卿,辛苦的应该是你。本来这事跟你是没有关系的。”

国子监,简单理解就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

国子监祭酒,从职能来看,相当于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而司业,则是副手,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两人相互吹捧了一番,你侬我侬。

没办法,有文化的人,夸奖起来,能吹一晚上。

国子监司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