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章 庾氏和汤氏,原来是这个意思?(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上朝,李治以宋真弹劾李义府有功,赏赐他“良田五百顷,食邑五百户,金银器三千件。”

食邑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指着五百户以后不用给朝廷纳税了,应缴的那份钱归宋真所有。

一千户的人家,每年给食邑千户侯提供的收入为一万三千石,大家可以自行算算有多少钱。

文武百官皆是一愣,好家伙,陛下你这是......

这是什么规模的赏赐啊?都特么快比得上国公了。

举个例子,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始定功臣实封差第,长孙无忌被赏赐食邑一千三百户,良田千顷。

纵然文武百官中,有人有意见,却不敢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他们内心觉得,宋真这个人不配拥有这等层次的赏赐。

不就是举报李义府吗?我上我也行!

官职的话,暂时没有提升,因为李治还没想好让宋真做什么。

如今宋真最大的官职已经是正四品的刑部侍郎,再往上升职,就是从三品了。

四品到三品是一条巨大的鸿沟,无数人终其一生都不能迈过。

由于宋真如今太过年轻,许多要职不方便安排他去干。

李治心里觉得过意不去,宋真是一个真心对他好的臣子,并且身体力行。

而且,宋真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深得他心,他个人是真的十分欣赏,再加上武媚娘的枕边风。

如果不赏赐的话,不太好吧?总不能又为他特意新设一个职位吧?

散朝后,李治走着走着,突然想到了一个职位,是正三品的,刚好适合宋真去做!属于是专业对口了。

【各位彦祖、亦菲可以猜猜是什么职务,明天揭晓。】

......

另一边,蜀州。

狄仁杰七人众在蜀州已经逗留了五天之久,依旧是一无所获。

他满脸失落的坐在客栈中,他心里吊着一口气,始终咽不下。

这时尉迟峻俊过来劝道:“老狄,要不咱们走吧?”

既然查不出,就没必要再留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不行。”狄仁杰的犟劲一下子爆发出来,他就不信了,天底下还有他查不出的真相。

他在纸上写写画画,将这几天收集而来的讯息分类画出。

“首先,可以暂时排除庾氏和汤氏是士族的可能性。”

“那么,庾氏和汤氏很有可能指代的是别的东西。”

狄仁杰闭上眼睛在思索,一刻钟后,他突然想到!

“庾字,在《战国策》有‘粟粮漕庾’这个词语,另一层意思,便是露天的谷仓。”

“而蜀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沃野千里,蓄积饶多。”

“那么,蜀州的粮仓在哪呢?我能不能从那里找寻到想要的答案?”

唐代时期,便有一种说法“扬一益二”,侧面反映了益州的富饶。

虽然这个时代不叫益州,也不叫蜀州,而是称之为剑南道,直到开元时期才重新命名,不过大家都习惯这么叫了。

狄仁杰马上跑出门去,把尉迟峻俊惊得一愣一愣的,他急忙跟了上去。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命州县并置义仓,凡置地亩纳二升储之,高总时期改为按户等出粟。

等到天灾之时,会开仓赈灾或者无息贷给民众为种,秋熟纳还。

唐朝的粮仓众多,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根据《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记载,从隋初到唐朝开元年间,黄河沿岸分别设置有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黎阳仓,后来还有洛口仓和回洛仓。

以上的是有记载的大粮仓。唐代最主要使用的粮仓主要有六种: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和义仓。

那么多粮仓,到底能储存多少粮食呢?

根据《通典》记载:“天宝八年(公元750年),通计天下粮仓屯收并和籴等见数,凡一亿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

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国家社稷才能安定。

......

狄仁杰一边跑一边低语:“蜀中富饶,必然有大粮仓的存在!要么管理粮仓的人是反贼,要么反贼出自粮仓的地域,反正必定跟粮仓有关系。”

蜀中大粮仓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快他便打听到,成都府下辖的郫县便有一个名为“天谷仓”的超级大粮仓。

等到狄仁杰众人来到郫县,已经是下午申时。

他没有藏拙,直接换上官服,亮出了鱼符。

“我是御史中丞,我问你们,负责管理天谷仓的官吏是谁?”

守门的胥吏确认了一番他们的鱼符,赶紧说道:“回中丞,负责管理此处粮仓的仓署官吏,名叫棠溪。”

“棠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