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51:齐纨鲁缟(1 / 2)

加入书签

“欠、欠了一个国?”

赵家小娘子险些以为自己产生幻听。

青年文士轻描淡写:“是啊。”

又转头向祈善求证道:“是也不是?”

祈善:“……”

赵家小娘子不知祈善底细,也联想不到国仇家恨上面,少年倒是知道点儿皮毛——听闻姜胜、荀贞二位先生跟祈善就有旧仇,三人平日都懒得瞥对方一眼,互相嫌弃。

她大胆猜测,这位自称是祈善先生远亲的青年文士,性质跟姜胜二位先生一样?

“莫非是主簿灭了您的故国?”少年不知该如何称呼青年文士,捏不准他是敌是友。

青年文士:“是,也不是。”

他平静的态度让少年有胆子继续追问:“是也不是?那就是‘是’,还是‘不是’?”

这叫什么回答?

青年文士反问少年:“小郎可听过‘齐纨鲁缟’、‘买鹿制楚’、‘买狐降代’三条计谋?”

少年面颊浮上尴尬窘迫的微红。

摇头:“小子学识浅薄,未曾听闻。”

青年文士也没有刻意为难她。

“根据贼星言灵记载,这三条皆出自一人之手,此人名为管仲,他也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以‘齐纨鲁缟’为例,据闻曾有两国为邻,一曰齐,一曰鲁。两国皆善纺织,齐国产的叫齐纨,鲁国产出的叫鲁缟。管仲上谏,命令齐国自上而下皆着鲁缟,庶民依令而行。鲁国商贾见有利可图,收购鲁缟贩至齐国。”

少年闻言,若有所思。

倒是赵家小娘子听了皱眉,问道:“这人好生奇怪啊,既然是齐国人,为何推崇鲁缟。自家的齐纨生意岂不是黄了?银钱白白流入鲁国手中,不怕养肥鲁国的兵马?”

伤了本国纺织,何苦来哉?

少年道:“收不收鲁缟,不是一道命令的事儿?他能让上至公卿,下至庶民皆着鲁缟,弃用齐纨,自然也能再下令着齐纨,弃鲁缟。既然是计谋,哪会白白送人好处?”

赵家小娘子反应过来。

“这确实。”

青年文士说出计谋下半段。

“如此这般,鲁国不赋于民而财库充裕。国君闻之,令治下庶民织造鲁缟。计谋见效,管仲又上谏,令人重着齐纨,禁鲁缟,不与鲁国通商。鲁国庶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庶民断了生存来源,莫说给王庭缴纳赋税,连自家的口粮都供给不上……”

赵家小娘子听了倒吸一口冷气。

“这是对一国粮食下手?”表面上齐国才是冤大头,没想到冤种竟是鲁国自己……

“鲁国国主为何不命令境内庶民全部种粮?即便错过耕时,只要种出粮食,便不再受齐国掣肘吧?”少年刚问完就意识到什么,“人能三日不食,谷不能三月而得……”

粮食成熟需要时间。

而这个时间足够鲁国被齐国宰割。

“先生,剩下两条计谋——买鹿制楚、买狐降代,也是一样?”少年对这位“管仲”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不过,一看故事便知这部分贼星言灵是文心文士才感兴趣的。

青年文士颔首:“买鹿制楚是让楚国境内男女荒废耕种,进山猎生鹿;买狐降代,则是让代国庶民为狐皮奔波,国力衰弱,被北方离枝趁虚而入,不得不投降齐国。”

少年听完明白了什么。

“祈主簿对您故国用了管仲之谋?”

青年文士脸色微黑道:“他是提了这個建议,不过一早就被看穿了,王庭那边就将计就计,试图让祈元良效忠的国家狠狠出一次血。谁知,这厮玩了个连环计。借此造势,牵头吆喝,邻国商贾见有利可图,纷纷过来,效仿祈元良之举,与本国商贾签订契卷,预支第二年的花卉。若无法交货便需要抵偿十倍金额,第二年上游泄洪……”

上游小国泄洪搞下游小国……

这算是基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下游小国自然防着上游的老六玩这一出,除了农田耕地无法搬走,境内庶民居住位置都在高地,甚至连建筑都是高脚楼。最大限度抵消洪水带来的损失,甚至还有因祸得福的——泄洪带来上游沉积淤泥,耕田都不用特地养肥力,连着数年丰收。

青年文士的故国本身就高度依赖进口粮食,各地粮库至少有两年储粮,上游泄洪还不至于搞得跟鲁国、楚国、代国那么被动。甚至都不在意上游老六泄洪不泄洪。

结果——

那场泄洪的打击目标根本不是粮食,而是花!将第二年订出去的花都搞死了,交不出货,大量商贾破产,要知道这些商贾背后多有世家贵胄支持,甚至还有王室披马甲下场。几个邻国见此,自然不忿损失,借机发难,落井下石。于是,他的故国就灭了。

少年:“……”

赵家小娘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