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章 惊世之作:诸葛亮《诫子书》(1 / 2)

加入书签

西城书院最大的一间教室内,摆放着几排木制的桌椅,房间呈正方形,讲师台位于其中一端,上面有讲台和几张椅子。

这间教室是书院内最宽敞的地方,可以容纳几十人。

赵城主和陆启文坐在椅子上,两人的神态截然不同。

赵城主满怀期待地望着站在讲台一侧的邓华,而陆启文则略显担忧。

房间的两侧摆放着一些书柜,里面存放着各种书籍,墙上挂着一些书院先生们的字画和毛笔字。

讲台下坐满了桌椅,前排是西城书院的教书先生,他们严肃的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邓华。

后面坐着一些西城书院的商贾人士,今天他们按照惯例来到这里拜访,没想到却碰到了这样的事情。

他们一个个目光灼灼的看着赵城主,想着结束一定要与赵城主说上话,攀一下关系。

房间外的窗户上,扒着一些西城书院的学生们,他们好奇地四处打量着,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却感到很有趣。

就这样一间房内所有人都各怀自己的心思,安静的坐在教室内。

陆启文看书院的人到的差不多了,就起身对着赵城主作揖说道。

“赵城主,人已经到齐了。”

赵城主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笑着点点头说道。

“开始吧!”

陆启文转头对着邓华点了点头。

邓华也点头回应,随后看向坐满房间的人潮,不紧张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想到诸葛亮的《诫子书》给他的底气,他就又信心十足,自信的对着赵城主和陆启文作揖。

随后转身对着满堂的人潮也作揖道。

“诸位!在下邓华,此次造访西城书院,为求学之缘,奉赵城主之请前来完善我之文章,故特来修文,不胜献丑!”

前排的教书先生听到邓华文绉绉的开口讲话后,表情都缓和不少,欣赏地看着邓华,并互相微笑点头。

而后面的商贾人士都热切的看向赵城主,想与之对视,虽然听到邓华说的话,但并没有太在意。

而窗外的学生们听到邓华的讲话,都聚精会神的盯着。

讲台上的陆启文和赵城主还是一副微笑着的表情,让人看不透他们的想法。

邓华作完揖,笔直站着,双手轻轻抚平长衫,目光扫视四周,神态显得十分自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邓华按照学习的朗读之法,字正腔圆的慢慢唱诵。

陆启文一开始悬着的心慢慢放下,他微微点头,细细品味这句话。

他其实很担心邓华的文章没头没尾,好在现在文章的中心论点已经明确了。

而且这一“静”、“俭”其实可以互换着表达,例如:“俭”也可以表达“修身”,“静”也可以表达“养德”,重点在于夫/君子之行的行。

赵城主闭着眼慢慢欣赏着,他的理解自然没有陆启文深厚,但不妨碍他欣赏。

而前排的教书先生们都连连点头,迫不及待地在自己面前的纸上写下邓华刚刚说的句子。

他们每个人的字风格各异,都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在里面,非常精彩。

商人们开始对这个十二岁的少年说出的文章产生兴趣,虽然他们不太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感觉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窗外的孩子们都被这句话深深吸引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有学习上的疑惑,但却无法一对一地向先生们询问。

现在有人开始教他们,他们自然非常认真地听讲。

邓华酝酿着感情,继续字正腔圆的慢慢唱诵道。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嘭!教室的所有人,脑袋都嗡嗡的。

这句话没有那种激动起身叫好的冲动,而是一种让人们反思的思潮,教室内大家都十分安静,都各自思考着自己的理解。

陆启文对这句话也十分的震撼,让人淡泊名利明确志向,宁静平和明确理想。

做到心无旁骛,不被外界干扰,不被所谓的名利所迷惑,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难道不是圣贤吗?

邓华接下来说出了让在场一些人知道的一句话。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一些听陆启文说过这句话的人都点点头,这句话原来是放在这里,文章慢慢递进十分精彩。

陆启文捋了捋胡须点点头,文章说理平易近人,看来这篇文章是邓华早就打磨好的,他还担心怕拔苗助长。

邓华顿了顿,看着鸦雀无声的教室内,大家都在各自思考着,都在用自己的学识理解着。

他突然发现了郑开泰,他在座位上安静的坐着,身体略微有些颤抖着,看样子心情非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