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权力之争(1 / 2)
上这个折子的大臣叫陈萧,他在吏部担任给事中的官职。
这是一个品级很小但却握有实权的职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政府秘书长,权力不小。
陈萧在奏折中说,顺天府主考官李振邺共收受七十三人的贿赂,共计白银两千多两。
并在考试过程中为考生交换考题、传送答案。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今年顺天府的考生一共一百一十人,竟有七十三人向李振邺行贿,而且受贿数额竟达两千多两。
按当时清朝的购买力来换算,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300块钱人民币,两千两银子就是60万块钱。
尽管这笔数额在今天的腐败案件中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已经算是天文数字了。
而且科举考试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一旦发现徇私舞弊向来都是从重处理的。
所以仅凭这一点,剐了李振邺都不为过。
但康熙显然并不想这样做,他要放长线钓大鱼。
因为李振邺正是鳌拜儿子小妾的父亲,换句话说,他和鳌拜也算亲家,二人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利益往来,李振邺肯定知道不少鳌拜的内幕。
康熙坚信,只要突破了李振邺,那扳倒鳌拜就容易得多了。
在仔细向几位帝党成员打探过后(所谓的帝党,就是忠心于康熙一派的势力,主要成员有安亲王岳乐、苏克萨哈、张四喜等人),康熙认为,这个陈萧是值得自己信任的人。
于是康熙便想通过陈萧在这个李振邺的身上做文章,然后寻找机会扳倒鳌拜。
这主要还是因为康熙担心,要真动起手来,仅凭善扑营这几十号人他还真没有必胜的把握。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四位辅政大臣之间的权力格局:
首辅索尼是三朝元老,又在四大辅臣中最为年长,他的权力是最大的。
但索尼年岁已高,且为人向来圆滑,从不参与党争,也没有野心,因此他基本形同虚设。
其次是苏克萨哈,这个人倒是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敢于同张扬跋扈的鳌拜针锋相对。但仅有他一个人,势单力孤,不是鳌拜的对手。
排在第三的是遏必隆,这个人是典型的鳌拜党中的一员。虽然他的地位在鳌拜之上,但迫于鳌拜的威慑,基本唯鳌拜之命是从。
第四位就是令康熙帝恨之入骨的鳌拜了。
虽然他排在最末,但苏克萨哈不是他的对手,遏必隆又在自己一边,唯一能对他产生制衡的索尼又一天到晚装傻充愣,于是鳌拜慢慢做大,野心也随之膨胀。
康熙知道,鳌拜这个人虽然嚣张狂妄,但这个人没有反心,至少目前没有。鳌拜这个人是权臣,但也是功臣,曾经也是位忠臣。
尽管康熙和他的关系,现在剑拔弩张,可用鳌拜自己的话讲,他世受皇恩,还不愿做悖主弑君的罪人。
康熙的奶奶太皇太后孝庄,作为上一届的宫斗冠军,其政治洞察力和缜密的心思也足以和鳌拜斗智斗勇。
作为康熙帝的奶奶,她有义务要帮孙子顺利亲政。
所以整个朝廷表面上看着一团和气,实际则是暗涛汹涌,各方势力势同水火,稍不留神就会爆发激烈争斗。
鉴于这种形势,康熙决定提拔陈萧,以此来扩充自己阵营的实力。
第二天上朝,康熙主动提起科场舞弊的案子:
“礼部给事中陈萧,上疏参劾顺天府主考官李振邺,在主持顺天府乡试期间收受贿赂,众位爱卿对此都有什么意见?”
一旁坐着的鳌拜听到李振邺的名字,暗叫一声不好,心想看来自己的这位亲家是被人抓到把柄了。
他正要起身辩解,不料苏克萨哈抢先一步站起身来,向康熙答道:
“启奏皇上,科举向来是腐败的重灾区,对此历朝历代都极为痛恨。臣建议派人严查。”
“老爱卿言之有理,既然如此,那朕就封当事人陈萧为查办大臣,前往调查。”
“吾皇圣明!”
鳌拜看着眼前两人的一唱一和,心里难免怀疑,这两个人难道是商量好的,跟我这儿演双簧呢?
“鳌中堂好像有话要说啊?”康熙主动发难,他要试探试探鳌拜的态度。
“回皇上,臣以为此事事关重大,应该慎重。若贸然派钦差前往,恐怕会伤了顺天府众大臣的心啊,他们会以为朝廷不信任他们了。”
康熙听罢追问道:“那依你之见呢?”
“依臣之见,可先派一位和李振邺关系不错的大臣,去打探一下,之后再做计较。”
“谁和李振邺亲近?”
鳌拜见自己的计谋即将得逞,连忙答道:“回皇上,这李振邺乃是臣的亲家,臣愿意走一遭。”
鳌拜的如意算盘是想自己担任这个查办大臣,这样他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康熙毕竟不是真的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