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1 / 2)
暮色将至。
落日的余晖点缀着锦绣的云层。
伴随着斑斓的晚霞自天角蔓延开来,景毅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娓娓道来。
“国师一职虽不复存在,却一直有人履行国师的义务,只因没摆在明面上,才致使众人一直以为自国师一职被撤走后,连带着国师的义务都没人履行。”
“所以究竟是谁在幕后行使国师的义务呢?若真有人在幕后操作,又怎会容许妖魔随意进出宫廷?这岂非大大的失职!”明姝眉头紧锁,忍不住问道。
那许氏摆明了就是妖孽,还有原先的刘氏,行迹也非常可疑。
假使真有人在幕后履行国师的义务。
那怎么她在王府都没遇到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进宫后反而遇到?
总不可能一个臣子居住的府邸,运道还不如天子亲自坐镇的宫廷吧?
景毅摆摆手,安慰明姝:“不要急躁,你一个个问,爷爷一个个答。的确有人在幕后充作国师,这不会有错的,国师一职是孝建皇帝废除的,幕后国师自然也是他亲自创建的,那时我正是孝建皇帝的得意心腹,幕后国师的创建还有我的参与哩,作不了假。”
明姝沉吟着说道:“爷爷,我至今仍不明白,废帝明明是泰始皇帝亲封的皇太孙,平素更无过错,为何孝建皇帝以清君侧之名起兵时,朝野上下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泰始皇帝威严赫赫,留下众多老臣,这些人一向奉他的话为圭臬,如何能不出一兵一卒,眼睁睁看着孝建皇帝篡夺正统帝位?”
再想多少次明姝都觉得诡异。
废帝当年是被以纵乐怠政、亲信小人的罪名清君侧的。
小人就是当年的国师桓霂,说他引诱废帝贪情纵享,荒废朝纲。
废帝虽说不上是什么千古难得的明君,当个守成之主还是绰绰有余的,在位期间政绩平平,民间亦是风调雨顺。
至于私德方面,彼时废帝与皇后琴瑟和鸣,对其她嫔妃亦是雨露均沾,除了放任国师与皇后走得近,导致传出些许闲言碎语之外,并无其它出格之处。
且退一万步讲,就算桓霂与废帝的皇后真有什么,大不了奏求废帝废后另立新后,何至于连废帝本人都要被废?
明姝平素除了看志怪小说打发时间,还被要求大量阅读名史典籍。
她是很有几分慧根的,许多地方都能发表一番独到的见解,唯独这里,每每看到都百思不得其解。
旁人也就罢了,偏越国公与蜀国公,一个文臣首脑,一个武将领率。
泰始皇帝在世时,这两人是出了名的面和心不和,好几次因政见不合闹的天翻地覆,每次都要泰始皇帝亲自出面调解才罢休。
虽然平时吵吵闹闹,但两人都对泰始皇帝忠心耿耿。
忠到什么程度呢?
假使泰始皇帝上一秒开玩笑要他们去死,下一秒就能看见他们冰冷而安详的尸体。
由于两人都很较真,所以泰始皇帝一般不与他们开玩笑。
然而就是这样水火不容、同时又对泰始皇帝唯命是从的两个人,在泰始皇帝死后,不约而同公然违背泰始皇帝的遗言:
孝建皇帝起兵前,推脱掉顾命大臣的身份,就此闭门不出;
孝建皇帝起兵后,无视废帝的哭诉,放任靖难君打入京师,处死废帝。
终孝建一朝,越国公与蜀国公都没有出仕,直到孝建皇帝临终前,重新委命他们为乾德朝的辅政大臣,两人才又重新进入朝堂。
明姝实在想不通,为何越国公与蜀国公的态度会在短短几年内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她请教过公孙无疾,公孙无疾当然是说不知道啦,他又不是庙堂中人,哪里晓得这些个弯弯绕绕。
但公孙无疾还是就自己深不可测的知识和丰富广博的阅历提出了一种思路——或许废帝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且这个‘错’,可能威胁到泰始皇帝的颜面以及衍国根基。
若非如此,真的很难让越国公与蜀国公如此愚忠之人心灰意冷到此般地步。
明姝听罢,越想越觉得言之有理,就公孙无疾提供的思路去打听,不出所料,没有打听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思来想去,还是抑制不住心底的好奇,亲自去问景毅——这个靖难之役的亲身经历者。
景毅必定是知道的。
但既然明姝费尽心思都打探不出半点蛛丝马迹,可想而知捂得有多严实,如此严防死守,那么此中缘由必定是机密中的机密。
如此机密之事,景毅自然不可能与还是小孩子的明姝说,不仅没透露半点口风,还勒令明姝不要再打听有关这方面的任何东西,否则必定危及全族性命。
明姝被他那句“必定危及全族性命”吓的不行,哪里还敢再打听?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忘记此事。
相反,闲来无事时,时常在心底琢磨,可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