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姑苏金陵走(附录漫谈中药保健(216))(1 / 9)

加入书签

姑苏金陵走

对于要去姑苏,是隆厚归夫妻提议的。

隆厚归对周浩然说:他请了年休假,在五一前去旅游可以避开人挤人的窘境!

周浩然征求了老婆肖雅文的同意后,同意了隆厚归的提议!

隆厚归老婆叫齐爱洁,也是个医生,不过是个西医。

四个人都有驾照,开了一辆越野车去,空间很大,出门比较方便。

早上六点从缆镇出发,上午十点半就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门口。

我们下车之后,就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沐着悠远的钟声,穿过一座宏伟的三门黄色牌楼,牌楼正中匾额石雕贴金“寒拾遗踪”四字,它是寒山寺深厚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寒拾遗踪”为明朝翰林学士姚希孟所题,落款为崇祯癸酉冬章美书住持明五立。

据史料记载,寒山,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的两位高僧,也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他们的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山居浙江天台寒岩,喜欢吟诗唱偈,与国清寺僧拾得结为友好。

拾得本为孤儿,因丰干禅师领入天台国清寺为僧,故名拾得。

唐贞观年间寒山和拾得来到了苏州城西枫桥镇上的“妙利普明寺”住持,“妙利普明寺”遂改名为“寒山寺”。

牌楼内是一溜的黄墙碧瓦,围墙内就是名闻天下的寒山寺了。

千年古刹寒山寺,随处可见古迹遗踪,还未进入寺庙的大门,已在门外看见了和合泉,和合泉旁还有一块刻有“和”、“合”两字的太湖石。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

我们继续朝着寒山寺山门的方向行走,寺院山门的前面的石拱圈古桥就是江村桥,就是张继在此触景生情写诗的地方了。

大唐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与杨贵妃仓皇的逃亡四川,此时江南的时局尚且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士子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躲避战乱,这其中就包括张继。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张继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江南水乡的秋夜勾起了这位客子的忧愁,面对月落、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外、古寺、客船、钟声等朦胧的忧愁意境,于是有感而发,一首流传千古的名句喷涌而出。

然而令张继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首诗,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掀起了多么大的波澜。

中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名山大川,处处都有著名的寺庙禅院。

寒山寺规模不大,名气不响。《枫桥夜泊》的出现,让寒山寺名声远播,成为与少林寺、灵隐寺、大相国寺、法门寺、白马寺等相提并论的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在江村桥与寒山寺山门之间,寒山寺照墙像一道屏障耸立山门之前,朝西临河而立,庄严厚重,黄墙黛瓦,上置脊檐,饰有游龙,气势非凡。

黄墙上镶嵌有三方古朴苍劲的绿色青石,上面刻着“寒山寺”三个大字,铁划银钩,笔力雄峻,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寺庙增添了庄重感。

山门两旁是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

走进山门,山门佛龛背后站着一尊威风凛凛的将军像,面朝里,对着大雄宝殿,手拿金刚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韦驮,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

寒山寺的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房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

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

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

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

为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

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

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

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态安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