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菜地的木牌(附录:漫谈中药保健(71))(2 / 3)

加入书签

7、夏天多吃芡实,芡实是果实,健脾祛湿;

8、夏天到,吃生姜,每天3片身体好;

9、夏天少吹空调,少喝冰饮,乐于吃“苦”;

10、夏季养生:补益气阴,健脾除湿,清热消暑。

老中医:脾胃“最爱”5个小动作!

一:轻揉鼻头——缓解胃胀气,促消化,

二:叩齿咽津——滋补脾胃、固护肾气,

三:搓搓足心——补脑益肾、益智安神,

四:轻揉腹部——促进胃肠蠕动,促消化,

五:按足三里——增强脾运化、胃降浊,

在现在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正是一年湿气最重的时候,尤其容易湿气缠身!中医讲究顺应天时养生,在五行中,“长夏”与“脾”均属土,所以长夏最适合养脾胃,祛湿气。

中医里把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

内湿——生冷饮食等脾胃受损,水湿运化受阻;

外湿——因环境潮湿、湿气大导致的;

而像疲倦乏力、赘肉虚胖、皮肤冒油长痘、口苦口臭、面黄大便稀、舌苔厚、长湿疹等,都是内湿+外湿共生的结果。

中医认为:内外兼除,才能标本兼治。推荐“健脾胃祛湿气经典方”——赤小豆薏米茯苓茶。

赤小豆——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

薏米——健脾利水,祛湿排毒,

芡实——被誉为“水中人参”,健脾养胃,

红豆——健脾养胃,助消化,

陈皮——用于脘腹胀满,燥湿化痰,

茯苓——健脾胃,宁心安神,

每天一杯,脱掉湿气这件“湿衣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香,无湿一身轻,吃再多也不怕胖!

6款调肝的中草药

1、沙参——养阴清热、润肺化痰——肺虚咳嗽、津伤口渴;

2、酸枣仁——虚烦不眠、虚汗烦渴——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3、薏苡仁——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小便不利、脾虚泄泻;

4、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5、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热痹疼痛、经不调;

6、三七——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久泻不止、自汗盗汗。

最全补肾之法~肾气足,百病除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人体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之功能,右肾辖五脏(心、肝、脾、肺、肾)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滋润、濡养、激发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

现如今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人们出现肾虚的情况也逐渐的增多。所以人们热衷于各种补肾,然而缺少明辨体察,有多少补肾误区在坑人呢?

但有些人“听风就是雨”,过于担心自己会肾虚,从而导致进入一些误区。小心越补越虚!

误区一:不分肾阴虚、肾阳虚,乱补一气

祖国中医有着和西医完全不同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因人而异。肾虚又主要分为肾阳虚、肾阴虚,分型不同,治疗的原则也不同。据调查了解市场上的产品多数是针对肾阳虚的,对于肾阴虚的人来讲,吃了不仅没有作用,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或加重病情。

误区二:肾虚是男人的专利

其实,肾虚并不是男人的专利,女性也有可能遭遇。中医认为虚的本质就是衰老。久劳伤肾的“肾虚”之人衰老速度较快。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老年人多见肾虚症。说到这里,就明白了:肾为先天之本,肾虚的人生理年龄迅速增大,提早出现更年期症状。“肾虚”女性会早早表现出闭经、性欲低下、烦躁、焦虑、多疑等更年期症状。

误区三:黑眼圈是肾虚表现

人看上去眼圈黑,身体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便说是“肾虚”。其实,单纯眼圈黑不是病态,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眼睑(眼皮)及其周围组织很薄,如劳累、失眠后,眼睑长时间收缩,能引起结缔组织血管充血,血流不畅,微循环障碍,所以眼圈发黑。黑眼圈用不着担惊害怕、乱吃补药,只要精神愉快,多活动锻炼身体,充足睡眠,少则35天,多则12周,黑眼圈随后也就消失了。

误区四:耳鸣是“肾虚”惹的祸

肾窍,肾开窍于耳,肾与耳有较密切的相关性,所以很多人一出现耳鸣不缘由动辄从肾论治。耳虽为肾窍,但临床治疗耳鸣不能仅仅责之于肾,应从心肝脾肺肾多方论治。中医看来,“耳者宗脉之所聚”,耳鸣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状况十分密切,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因此治时也离不开对全身脏腑经络的调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