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丝云情事(附录:《宝积经》28)(3 / 3)
一切法本无自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等客观表象,也没有知、见、作、受等主观能动性;通过对缘生无我的正观,从而信解通达既无主体之我,也没有相对于我而存在的我所。对于一切诸法空无自性,对于一切诸法了不可得的真相,不仅没有惊惶、没有怖畏,反而可以更加勤奋努力地返观自己的心相,同样也是无性空寂。
【宝积经 | 经文】
菩萨如是求心,何等是心?若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痴耶?若过去、未来、现在耶?若心过去即是尽灭,若心未来未生未至,若心现在则无有住。是心非内、非外,亦非中间。是心无色,无形无对,无识无知,无住无处。如是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已见、不今见、不当见。若一切佛过去来今而所不见,云何当有?但以颠倒想故,心生诸法种种差别。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
菩萨应该这样来寻求自己的心相。什么是心相呢?从三毒的本性来说,贪欲是心吗?瞋恚是心吗?愚痴是心吗?三毒之一不能说就是心,三毒的全部也不可以说就是心。那么,从时间来说,过去、现在、未来是心吗?如果心在过去,则过去尽灭而不可得;如果心在未来,则未来未生未至则不可得:如果心在现在,则现在无一刹那暂住,同样也不可得。从处所来说,此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此心无色、无形无对、无识、无知、无住、无处。
如此对心加以寻求,哪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心也是过去不曾见,现在也不能见、未来也不会见的。
唐朝的德山宣鉴禅师,早年心高气傲,一心想要挑战别人。有一天,他挑着经担来到湖南澧阳,肚子异常饥饿,看到前面有位老太太在卖饼,于是放下担子跟老太太买些点心充饥。老太太指着他的经担子问:“禅师挑的是些什么书啊?”宣鉴禅师回答说:“经担里面是《青龙疏抄》”。
老太太又问:“这部疏抄是关于什么经的?”禅师说“是《金刚经》”。老太太随即说:“我有一个问题请教,如果你能回答得出来,我就免费送你点心吃;如果回答不出来,你就挑着这些经书到别处去吧”!老太太的问题是:“《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禅师您要点哪个心?”禅师听后竟然一时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觅心了不可得”,是禅宗祖师们观心的常用手法。那么,我们怎样看待心相的宛然存在呢?因为众生心里颠倒狂乱,所以幻现出种种幻相差别。此心本来性空如幻,不过是因为忆想分别,所以与烦恼俱起,产生种种善恶诸业,伴随着业力的感应而领受种种果报之身,不可以执著心相实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