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多管闲事的赵癞头(附录:《宝积经》22)(2 / 2)

加入书签

生缘老死。”经过这样的缘起传递,形成了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逆观十二因缘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有”的结果;行为的有是因执“取”而引生出来的,就如同取薪燃烧而产生火一样;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哪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又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的,象盲人、聋者就无法从六入产生出完整的触力;六入从哪里来呢?六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须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还有个“行”;而行的根结就是“无明”,无明是生死的根本。

十二缘起中的“还灭门”

逆观十二缘起,“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这就需要在认识十二缘起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还灭门”来观察十二缘起。

比如说老死,老死谁都讨厌,我们怎么会有老死呢?那是因为有生,当时为什么会受生,而且又是选择了那样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家庭,这是谁安排的,那是因为你自己过去造下的业力决定的,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谁也没有办法;为什么会去造业,因为当时只想占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并不知道人生还存在因果,为什么要占有,因为爱上了。这样从果推因的方法,就是十二缘起“还灭门”的观法。

依“还灭门”的观法,我们发现老死是因为生,生是因为有,乃至行是因为无明。“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乃至没有无明,就不会有行,于是声闻人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见;从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行中,开发无漏智慧,彻底打破生命的无明状态,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从而获得人生的大解脱。这就是十二缘起的“还灭门”。

“十二缘起”法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果才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最终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的方法。

十二缘起的道理非常玄妙,就好像一座围城,人被关在里面,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着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众生在生死流转中也是如此,由于贪、瞋、痴、我执、烦恼的牵引,不容易跳出十二缘起的流转。

十二缘起像一颗果树,果树的种子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然不是原来的种子,彼此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众生生死的延续也像种子、果实的相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前后相续,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生命主体却是一致的。

“十二缘起说”是佛教的特质,也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所悟出的最大法门。佛教所说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空间的、时间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会的、自然的,凡是现象的起灭转换,无一不是因为因与缘位置的变动、成分的增减、类别的出入所造成的。因此从因缘的观点看世间,一切诸法无一不是幻有的、暂有的、假有的、本性空寂的,不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触觉、知觉、感觉来认识思辨的东西,都只是假相而已。

明与无明,本来无二无别,能够知道这点,就叫中道诸法实观。依据同样的道理,行与非行、能识与所识、名色五阴的可见与不可见、所有的六入处以及六种神通、触以及所触、受与受灭、爱与爱灭、取与取灭、有与有灭、生与生灭、老死与老死灭,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个物体的两面而已。如果能够理解这层道理,并且以修行的方法亲证这层道理,就可以离苦得乐,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成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