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章 102【帝心如渊】(1 / 2)

加入书签

南齐建武十二年,八月十二。

北燕江华城守将孟智祥举城归降,至此沫阳路东南部改旗易帜,与靖州都督府在衡江北岸的实控区域连成一片。

战报以八百里快马日夜不停、连续换人换马送回永嘉,引来朝野震动万民欢呼。

国子监的书生们开怀畅饮诗词唱和,只恨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人不是自己。

皇城文德殿内,气氛热切而喜庆,一些文臣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大肆称颂着天子的英明神武。

武勋班列之中,南衙大将军李景达面上挂着笑容,心里却在骂娘。

这萧望之和厉天润简直不当人子,让南衙三军充当攻城的炮灰,将北燕三路的兵力吸引到淮州北境,最后却是给靖州都督府作嫁衣裳,也不肯分润一些功劳,彼其娘之!

虽然心里骂骂咧咧,李景达却不敢在面上表露分毫,甚至一反常态地垂首缩肩,唯恐被龙椅上的天子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定威军都指挥使徐温通敌叛国的罪行已经暴露,现在被关在织经司的大牢里,秦正那厮正在一挖到底的追查。

李景达暗中庆幸自己跟这件事无关,但他终究是徐温的直属上司,这个时候不低调一些肯定会吃挂落。

约莫一炷香后,李端来到后宫某处楼阁,织经司提举秦正亦步亦趋地跟着。

他转头目视肃立于旁的大太监,后者便从袖中取出两封奏折。

总而言之,江北大捷固然可喜,但值此艰难之时,委实不宜继续大动干戈,以免有动摇国本之忧。

李端嘴角微微勾起,心中终于有了些许畅快之意。

军方重臣倒是无一人开口发言。

这话便十分重了。

李端平静地说道:“丁尚书但说无妨。”

织经司是他手里极其重要的力量,几乎等同于他的耳目,因此朝堂之上的文臣极其排斥这个特殊的衙门,对于秦正的权力范围更是盯得很死,像今日这般主动引织经司调查朝臣,实在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

这位老相爷为何要让步呢?

李端与角落里的秦正对视一眼,然后不动声色地说道:“左相言之有理,那便让织经司查一查。”

丁会目不斜视,又道:“值此大喜之日,微臣本不该煞风景,然而职责在身又不能不提,还祈陛下恕罪。”

左相李道彦静静地站着,仿若老态龙钟格外疲惫。

龙椅之上,天子李端微笑颔首。

李端凝望着外面初秋的景色,淡淡微笑道:“朕不急。”

一些朝臣不由得眉头微皱。

丁会略显强硬地说道:“陛下,淮州都督府反攻之举通过廷议,大都督萧望之挥军北上无可指摘。但是接下来淮州军主力西出盘龙关,靖州军主力沿双峰山脉北上,此事却直接绕开陛下和朝廷,称之为自作主张并不为过。”

他很清楚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想法,哪怕北伐这件事喊了十余年,每每到往下推行之时就会变得无比艰难,各层各级都会有极大的阻力。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目前的战事已经达到朝廷能承受的极限,如果继续往北,朝廷很难提供足够的支持。

李端语调温和地说道:“丁尚书若不信,可以看一看这两份奏折。”

因为哪怕只是一个七品小官儿,他背后都有可能站着一位衣紫重臣。

丁会一窒。

清亮的声音响彻殿内。

在群臣的注视中,郭从义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微微昂首看向皇帝。

“陛下切莫动怒,此事不可急于一时。”秦正恳切地劝解道。

如今江北大胜终于带给他足够的底气,在这种煌煌大势之下,再固执的臣子都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依齐国官制,枢密使、统率北衙六军的上将军、分掌南衙十二军的两位大将军,这四人便构成军方的核心中枢。

李道彦称颂道:“陛下圣明。”

他微微一顿,神情肃然地道:“边军大捷值得嘉赏,收复故土更是功勋卓著,但如果边境都督府往后尽皆效仿,没有陛下的允准便断然出兵挑起战事,长此以往岂不是军阀行事?”

很多大臣微微一怔,等他们反应过来时,这场短暂的朝会已经宣告结束。

群臣彻底安静下来,纷纷看向武勋班首的枢密使郭从义。

李端目光微凝。

秦正垂首道:“是臣多想了。”

朝堂之上的格局错综复杂,李道彦并不能决定所有人的想法,各大派系相互之间的倾轧也很严重,但是在反对北伐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能形成统一的想法。

声音稀稀落落,不比往日那般整齐。

这个举动已经说明一切。

但他并未就此得意忘形,反而沉静地问道:“众位卿家对于江北后续战事有何看法,今日可以畅所欲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