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此一去蛟龙出海(2 / 3)
那有什么意思?
“想办法阻止分封,”
韦挺提出问题,也拿出了解决方案。
“我们先找人支持武怀玉的分封四边之法,一定要把这事闹大,闹的人尽皆知,
然后再鼓动宗室诸王,让他们站出来反对这般分封,就说武怀玉是离间皇家宗室,离间圣人父子骨肉,是要流放加害皇弟皇子们······”
很经典的一招浑水摸鱼,先把水搅浑来再说,到时甚至不需要李泰冲在前面,宗室那么多王爷,不管成年没成年的,谁身后不还站着许多人,没成年的亲王郡王们身后也还有母亲,和母亲家族啊。
李泰对韦挺真是刮目相看,难怪当年东宫曾一度把父皇压制的那么惨,差点翻不了身,最后逼的只能铤而走险发动宫廷政变。
······
晚秋时节,
武怀玉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家眷离开了长安。
皇帝特拨给他的禁军卫队前后护卫,
武家车队很长,这次南下妻妾二十多个,带着三十多个小公子小娘,每位妻妾和孩子,都还有一支仆佣奴婢队伍,
甚至专门负责家眷安全的剑姬,正式和见习的就有小二百人。
整个南下的队伍超过两千人,
因为还有许多一同南下的人,有太原王家河东柳家赵郡李家的人,也有武氏家族的同族等,
这还不是全部,
这么庞大的队伍南下,其实路上还挺热闹的,
好在武怀玉经常行军打仗,带这么小支人马一点也不觉得难,
队伍成份复杂,老少皆有,倒也不急着赶路,行进不快,好在保障齐全,护卫又多,还有大量车马相随,倒也轻松。
甚至刚出城的家眷们,还兴致勃勃的就当是秋游了,一路上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
武家大点的孩子们,也是更加兴奋。
这次路线还是先从长安经蓝关武关到商洛,然后就换乘船沿丹水到襄阳,再在襄阳换上汉江里的大船直奔长江,再转九江,然后入赣江,中途需下船,陆路翻越梅岭,然后又可换浈江水路乘船抵广州,
这一路大部份是内河水路,丹江、汉江、长江、赣江、北江,基本上都是长途水路,总体来说会是比较舒适方便的,没那么颠簸,也不用担心露宿野外不便和危险,
秋日里骑马行走在灞河畔,可以看到今年又是丰年。
百姓们在忙着收玉米,现在关中玉米种植面积不小,尤其是在偏旱的塬上,而进了陕南,其实山区为主的那边玉米种的更多,而且土豆红薯种植也很多。
这些都能帮农民增加许多口粮,甚至近年百姓也靠这些杂粮搞点家庭养殖,养猪养鸡,也能提高不少收入,甚至是改善些生活。
偶尔田间地头,也还能看到有些棉田,
种棉花的收益也不错,采收籽棉直接送进作坊,关中的棉花作坊现在大多是武家的,因为武家习惯跟种棉花的百姓提前签订收购合约,所以百姓也愿意种棉花,收益比较有保障。
武怀玉看着丰收的田野,心里也很感叹,
八百里关中平原,确实相当肥沃富庶,当天下一统后,关中百姓的生活也变化最快最大。
只不过随便问一下乡人,便也知晓,
关中富庶,却也因此兼并更严重,贵族们拼命的兼并土地,平民百姓手里的地却是越来越少,许多人因此沦为佃户,甚至是沦为奴隶,或者是给人耕种,或是被迫进了长安城,成为了那座巨大都市里的底层服务人员,
“老乡,现在朝廷开拓边疆,四边之地缺少人口,朝廷鼓励狭乡百姓迁移宽乡,到了边地落户就能分田授地,为何你们不愿意去呢?”
满脸皱纹,晒的黝黑,累的驼背的老汉面对着这位一看就不凡的大人物,战战兢兢的答道,“小老儿今年五十五了,再过五年就活满一甲子了,活这么大,却没有离开过万年县地界呢,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长安城和终南山里,
朝廷说的宽乡,都太遥远了,不敢去。”
反正不管武怀玉怎么说移民好处,什么分田分地,什么租借免费的农具种子甚至是耕牛,甚至朝廷会给安家费等等,
老头都只是拼命摇头,
除非真的万不得已,但凡还有一点点选择余地,他也不想离开长安,也不敢离开。
绝大多数乡民都是这样的想法,什么岭南什么燕北什么陇右什么河套,那是哪?
太遥远不敢想不敢去。
面对他们这些想法,武怀玉也不知道说什么,越是底层的这些百姓,思维越相对固化,
就如这两年移民岭南的,都是什么人为主?
之前去的最多的还是士兵,然后是官吏,再是商人,当兵做官的其实也是没办法,军令如山,士兵不敢违抗。而当官的也是得听调令,调令下来,谁敢不从呢。
↑返回顶部↑